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过漫长的信仰之路,解放日报记者有话 [复制链接]

1#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年9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启动“信仰之路”建党百年主题报道。近百名记者编辑奔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回到历史现场,探究历史脉络,努力寻找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精神密码,再现一个百年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

信仰之路,是一条永远行进中的路。今天,“七一”前夜,走过了“信仰之路”的我们,道出内心深处对“信仰”二字的感怀。这也是我们交给党的百岁华诞的一份真诚答卷。

有怎样的脚步就有怎样的路

张骏:行走历史现场,才会知道看似平静的会议桌上涌起过多少惊涛骇浪,才能体会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什么叫大浪淘沙、什么是向死而生,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曹俊:从风雨如磐的上海启程,一切的开端称不上风调雨顺,但百年征程足以证明一个大党应势而生的意义。

茅冠隽:从前往后看历史,才能看到艰难险阻、体会开路的伟大。井冈山八角楼里的灯火,关家垴山头的弹坑,兰考那张破了洞的藤椅,我看到了选择的智慧、斗争的勇气和牺牲的觉悟,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孟群舒: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现实、突破现实、改变现实,创造出逆境求生、以弱胜强、点石成金的奇迹。让这股“精气神”薪火相传,直至实现伟大复兴。

朱珉迕:路不是想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在太行山、延河畔、青藏高原、深圳湾,历史一再告诉我,路终究是走出来的,有怎样的脚步,就有怎样的路。

时代在变,追求信仰永不会过时

沈阳:从石库门到上海北站,从嘉兴站到红船,百年对比,沧桑巨变。

洪俊杰:百年前,树德里的火种悄悄点燃映红神州。百年后,我们要当好建党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书写民族复兴壮美篇章。

吴頔: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一大代表为中华民族带来曙光。年后,28岁的我重访这条光辉建党之路,更感到青年要为民族复兴奋力起航。

周楠:再访中共四大纪念馆,终于明白,年1月那个小小的“英文补习班”,不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的第一次“核变”,更是一声响亮的号角。

王闲乐:“我们脱层皮,群众来脱贫”。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答案就在这里。90多年过去,人间已换,中国共产党人还如当年那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肖雅文:“你恐怕我去打仗而死了,没什么价值;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青年子弟教成爱国的,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井冈山,陈毅安烈士写给妻子的这封信告诉我,信仰之事,只有自己去践行。

俞陶然:很多倒在长征路上的英烈不到30岁,那些年轻人愿意为信仰献身。今天,我们年轻人有没有信仰?又应以什么为信仰?

孔令君:几路采访,都是故地重游,想不到还能听到新故事。长征队伍过遵义已86年,共产党员的初心还在。

孟雨涵:在遵义会议旧址,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历经的曲折和艰辛,也真正知道生长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快乐和幸福。

杜晨薇:一段历史能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位老八路,话已说不清,但军歌嘹亮。女儿说,父亲只教她一件事,做个有用的好人。抗战旧地,这就是历史的重量。

戚颖璞:看似熟悉的抗战历史曾经也是陌生的,直至抛开宏大叙事、置身现场。纪念馆里观众认真求索的脸,石碑上被后来人用指尖磨出的痕迹,无数细节里,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

董天晔:从山西关家垴上,无数英雄儿女慷慨赴死;到延安清凉山上,党的新闻事业筚路蓝缕,我感觉自己与革命前辈的差距还很大,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栗思:百团大战旧址山路崎岖,平型关首战告捷不易,八路军老兵“打败鬼子兵”声入人心,……在我的家乡寻访抗战精神,有对先辈们无惧牺牲的敬意,更有奋力前行的动力。

束涵:踏上延安那片土地,“信仰”二字有了具象表达。西北的严寒之下,处处可见投身救国的热忱与力量。时代在变,对于信仰的追求永不会过时。

龚洁芸:涿州市三义小学,满操场幸福的娃,背后是毛主席“赶考”路上的休息地。跨越70多年的历史仿佛在此刻交汇,踏实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值得铭记在心。

唐烨:在西柏坡,近百岁高龄的葛桂多讲起当年“毛主席住过我家”的往事。她没什么文化,也不会用华丽辞藻,却最能打动人。人这辈子,能有一段难忘的往事留在心里,是幸福的。

章迪思:沂蒙老区,几乎人人会唱《沂蒙山小调》。在临沂市中心遭遇堵车时,我在想,当年的先辈见到今日车水马龙,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诸葛漪:在拥军模范朱呈镕身上,我们找到了沂蒙红嫂的影子——下岗女工自谋职业,创办食品厂,产品销往全国,让人感慨无论何时何地有信仰与毅力,等于胜利了一半。

那些创造奇迹的人最值得铭记

刘雪妍:越走,越没有人烟,心情也越难平静。我在戈壁滩捡了一块碎石,羡慕它曾亲眼见证过飞天奇迹,它却说,那些创造奇迹的人最值得铭记。

王倩:作为西北人,寻访“两弹一星”足迹的路上,见识到更加荒芜的西北。是什么力量让那些前辈和后生坚持在这里?寻访给了我答案,更多答案流淌在岁月的河。

刘锟:茫茫戈壁,老一辈航天人“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再到火星探测,正是一代代接续奋斗,让中国更加自信从容。

王海燕:从酒泉带回来一小根胡杨木,扎根戈壁的胡杨不怕风吹日晒,不惧低温严寒,像极了航天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精神代代传承,谱写了飞天史诗。

车佳楠:涉及信仰,青藏高原便不只是旅行者的浪漫记忆。开路人、筑路人、守路人……我们不仅要寻找或已远去的故事,更要弥合生活与精神的距离。

胡幸阳: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修路护路有多难?踏足青藏高原前,我想象不到。或许只有沿着前人的脚步亲身走一趟,才会真正理解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周程祎:“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向大地要答案,何其之难?但是靠着乐观和实干,再难的事也可以其乐无穷。

徐瑞哲:没有阻力,就没有螺丝钉和钻井杆,因为它们就是用来克服阻力的。

周丹旎:每个采访对象都在重构我的东北记忆,也呈现着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凡人雷锋、凡人王进喜。凛冽风沙、黑色石油背后,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诗意。

俱鹤飞:抚顺老人回忆起“雷锋叔叔”饱含的热泪,大庆铁人钻井队依然飘扬的旗帜……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扇大门、第一颗纽扣。

郑朕:走在雷锋走过的土地,踏入雷锋服役的军营,我能感受到当时人们被传递而来的信仰的力量,无比真实。

宰飞:重走了雷锋走过的路,重读了他的日记,他的神情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特别是那质朴的、真诚的、热情的笑。雷锋的笑让我相信,这个青年如此美好。

雷册渊:70年前,唱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后,想唱一首今天的歌:“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舒抒:亲眼看到焦裕禄坐过的那张藤椅,好像能稍微明白一点,当年焦裕禄为何不选择先治病再治沙,因为实践信仰的急迫感,已经连死亡都无法撼动。

张熠:在青年洞,八米宽的水渠从山中穿过,酒店前不起眼的水渠,原来也是一条支渠。如今林州已不缺水,红旗渠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依旧生生不息。

程沛:林州的出租车司机骄傲地对我们说:“红旗渠水不只在太行山上,还流在城里的每个角落。”一样的,信仰之水流淌在眼前,更流在我们心里,流向未来。

沈轶伦:红旗渠的地面每隔几米就有一块界碑,有当年修渠者留下的刻痕,似是在对今天发问:对后代,我们又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

“模式”不断创新,信仰一脉相承

顾泳:对比经济特区40年,常常有一种“穿越感”。历史展现了开放魄力,更蕴含常怀“空杯精神”创新的动力。

谢飞君:当年袁庚用一句话打动清华才子:旧体制像蒲包里的一堆螃蟹,希望在特区闯出一条路,改变“你牵制我、我牵制你”,大家一起往前走。一路寻访,这样的片段不断闪现,是时代缩影,更是未来的指引。

巩持平:严金昌是当年小岗村带头按红手印的18人之一。我们到访时,他手握笔头,在破碎的纸片上认字识字,指缝里还藏着一点泥土。他家还剩三分薄田,依然坚持劳作。对土地的热爱和珍视,就是本真的信仰。

海沙尔: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带头人,我看到了他们指甲缝里的泥土;不同岗位上的年轻人,也在这片热土上编织着新时代的小岗梦。

陈华:在中国女排漳州基地,特地寻访了排坛老前辈钱家祥、基地老主任钟家琪的故事。如果说,郎平们是中国女排精神的金字塔尖,那成千上万个钱家祥、钟家琪们,就是坚实塔基。

侍佳妮:抚摸训练馆旧址粗糙的外墙,我对中国女排意志之坚韧,才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

李林蔚:一开始都是落后生,如何成功“逆袭”?“苏南模式”的实践者们给出了他们的解答。今天这份答卷还在继续书写,历史的宏大叙事下,闪耀着细节的光芒。

朱凌君:去苏南,重温那股创业激情,除了怀念,更要用不断创新的“老法宝”谋求新发展。

许沁:走近“星期日工程师”,探寻长三角乡企“第一桶金”背后的智慧,历史告诉我们,时代在变,创新永不能停。

柳森:40多年来,温州人因奋力创业、不断创新、合群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屡受赞扬。无论置身何处,遇到怎样的挑战,这样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秦东颖:“老法师”林勇陪我们看温州,他不喜欢用导航,坚信自己要走的路,令我们跟车跟得团团转,却每每柳暗花明。想来,当年“温州模式”的开创者,或许就是一批不用导航的“林老师”吧。

司占伟:第一代温州创业者已然功成名就,却还说睡在厂里才踏实;年轻温商则瞄准国际,要打造“世界的温州”。“模式”不断创新,信仰一脉相承。

吴越:过去只知道温州是座拼搏的城市。真正踏足,才从一个个勤劳踏实的背影中了解真正的温州精神。他们坚信,所以笃行。

李晔:不止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们,“你看咱温州人,晚上没人搓麻将的”“我们不怕苦,只怕穷”。将改变贫穷视作信仰,用奋斗书写传奇,这也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

生命终有尽时,而信仰超越个体

简工博:年去地震灾区采访,听了那么多悲伤故事都没有哭,回成都途中看到大片刚种下的水稻,眼泪忽然就滚下来了。这次重访,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看到宽敞校园里的孩子、规划超前的社区,我笑着流泪。灾难让我们懂得平凡的幸福如此可贵,而为老百姓守护这份幸福,是我们党的责任。

邬林桦:回望汶川,天灾难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无所作为的恐惧和悲伤。生命在自然面前渺小而脆弱,但我们背后总有一股力量在支撑。

房颖:原以为会是一段沉重的路,但当人们可以平静地说起过去,微笑着畅谈如今。过去或许无法过去,但总有一种信念和力量推着人往前,就像废墟中不倒的红旗、泥瓦中新发的花芽,向阳而生。

王清彬:镜头升起,漩口中学遗址上的国旗正迎风招展,一侧山坡曾被震成“白山”,如今又郁郁葱葱。生活回到原有轨道,创伤需要慢慢抚慰,人们会相扶前行。

吴桐:在北川,我采访了同龄人左雪。大地震那年,我们都在四川高考,大学毕业后都当了记者,她回到了家乡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上,一束樱花正灿烂。

王潇:重访英雄的武汉,我们想寻找那股把疫情击退的力量。从金银潭、雷神山,到老街里的小吃店、汉剧团,再到拍婚纱照成群的江滩……普通人的表达各有不同,但都击中人心。

黄杨子:英雄城市的烟火气告诉我,武汉的一切都在变好。从每一个小家到大家,我们在落英缤纷里,见证了举国同心。

杨书源:一直记着住在华南海鲜市场边上的独居老人陈宗兰。去年在家闷得最厉害时,她把洗脚桶砸了。所有的恐惧怨气似乎突然缓解了,桶里掉出的小按摩球则被她留着,成为等待解封的镇静剂。这也许是武汉人特有的个性与坚强吧。

蒋迪雯:武汉一位出租车司机,听我们的口音来自上海,赞许了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转而让我们猜武汉超过米的高楼有多少?他把存在手机中的答案找给我们看,那种“自豪”源自心底。

顾杰:人如何超越自己的有限?张定宇说:“你要胸怀开阔,不能只想着一时一事的自我。”生命终有尽时,只有信仰才能超越个体,让人坚定做正确的事。

城市群在崛起,春天的故事在更新

刘璐:很难想象,长江边许多美丽风景,竟曾是环境污染负面典型。“绿色发展”从抽象到鲜活,带来深刻启示。

栾吟之:从长江上游到下游,有人经历阵痛、有人作出牺牲。点滴努力换来绿水青山,值得倍加珍惜。

卢晓川: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界线不再分明,南通市民不再受码头硫磺味困扰……生态文明听起来很大,却切实影响每个人的幸福感。

李成东:沿着黄金水道顺流而下,人在自然生态修复中能够亲水,也能凝聚守护长江的合力。长江大保护,最终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大保护。

杨可欣:三角形有稳定性,“长三角”也是。这个稳定的三角,各处又蕴藏巨大能量,遍布的水系好比一个象征——象征着循环、活力、融会贯通。

刘畅:面朝太湖,在图影湿地,无数白色的水鸟绕着我们的游船上下分飞。绿水青山,生态文明,鸟儿不言而自明。

张凌云:长江奔流入海前最后一道大湾,看得见曾经码头工厂的“断壁残垣”,也看得见如今的芦苇依依。“绿水青山”的背后有壮士断腕,更有每一个普通百姓的乡愁与期许。

许莺:在中英街,一位土生土长的年轻人说:“我们把青春和深圳绑在了一起。”感受到了这里人的务实、高效,特区的奇迹,就来自努力拼搏的每一刻。

李彤彤: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群崛起,城市群崛起又奠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底蕴。大湾区让“开放”在我脑海中形象化,也愈发期盼我们的国家更开放。

赖鑫琳:深圳街头随处可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特区的包容和开放让人大开眼界。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起点就在包容和开放上。

毛锦伟:从塔吊林立的雄安工地、到塔影辉映的通州运河,京津冀,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正在燕赵大地雄浑落笔。

肖彤:同事笑称,京津冀寻访就是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脑中是千年大计的憧憬,无数建设者们正在做的,是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将蓝图变成现实。

张煜:曾想为京津冀预先勾勒一个清晰的“协同”画面,但失败了。走完全程,我意识到,协同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就在那里,等你细心发现。

黄海华:想象力再丰富,也抵不过现场的感受。雄安到底是怎样的?想象过塔吊林立工地扬尘的场景,但汽车颠簸在被轧得不平整的路上,千年大计有了真正的质感。

李茂君:四十年前特区讲究一个“快”,如今的雄安新区在地下管网体现“慢”功夫。从效率到质量,足够的耐心也能营造一项项全国第一,引领未来。

曹飞:我在博鳌体验了零下℃的超低温冷疗,像这样的国内“唯一”,海南有很多。改革先行先试,意味着做难事,自贸港让我看到,除了“有唯一”,还要“做第一”。

此刻幸福生活便是“觉醒年代”延续

徐蒙:百年前,沙俄建造中东铁路;百年后,中欧班列日夜不停。底下还是当年的铁路,曾记录旧中国积贫积弱,如今却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

任翀:满洲里街头,俄罗斯商品依旧琳琅满目,店主把它们快递到全国各地。疫情阻挡了俄罗斯商人的步伐,但阻挡不了“一带一路”带来的交流需求。

郑子愚:彼时古道驼队牛铃,汉风羌道联结东西,我们看到不同文明交汇。如今铁轨机车轰鸣,中欧班列互联互通,我们坚信人类命运与共。

杨昱文:再次来到满洲里,站在第41号界碑和国门前,改变了游客视角,真正读到一百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一次深刻的“旧地重游”。

宋彦霖:看着中欧班列从远方驶来,又承载着中国特色货物远去,“信仰”二字有了具象含义。

查睿:我曾以为脱贫主要靠政策倾斜和对口帮扶,真正到了一线,笑脸相迎的村民让我明白:诚信善良肯干的人,更是关键。

陈抒怡:毗邻十八洞村、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古镇,近些年发展有些慢。以往他们俯视周围,现在却有点着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这句精准扶贫的名言,从边城镇人的嘴里说出来,颇令人回味。

龚丹韵:在十八洞村举目远眺,远处千山、脚下梯田。独一无二的自然禀赋,可以让这片桃花源陷入贫困,也能让它能发展如今的产业。天地万物,一体两面,事在人为。

李楚悦: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答:你此刻的幸福生活便是。何其有幸,我们正亲历这精彩续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信仰之路”报道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