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曙光之下,百花齐放文艺评论家观展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南昌哪家好 http://www.wangbawang.com/
    

杨浦滨江,百年“曙光”再现。毛麻仓库,“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正在展出。

从内容上,这是对上海红色资源的一次集中呈现,从形式上,亦是一次“高浓度”的艺术盛宴。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会员们在参观了这场作品展之后,纷纷发挥专长,从思想意识到视觉表达,从传统丹青笔墨的分析到创新布展理念的梳理,“曙光”之下,好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

王雪瑛

上海评协理事

《文汇报》高级编辑

在王雪瑛看来,展览以丰富新颖、生动精湛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求索、奋进、发展的光辉历程;以鲜明的主题演绎、多元的艺术呈现,让观众沉浸式地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与党史里的英雄们展开“心灵的对话”。

▲向上滑动

真理的光芒,信仰的力量

观《曙光》主题展

《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亮相杨浦滨江,以丰富新颖、生动精湛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求索、奋进、发展的光辉历程;以鲜明的主题演绎、多元的艺术呈现,让观众沉浸式地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与党史里的英雄们展开“心灵的对话”。

百年历史的毛麻仓库,56根金线辐射整幢建筑,宛如冲破黎明前黑暗的道道曙光。“曙光”的寓意深刻,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之光驱除旧世界的黑暗,追求新世界的光明,在时代激流中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在血雨腥风的战火考验中英勇顽强,不畏牺牲,披荆斩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展览主题鲜明,题材更为丰富——“东方破晓”“峥嵘岁月”“民族脊梁”“碧血丹心”“换了人间”五个部分,聚焦了年至年的红色上海,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奋斗历程。艺术形式同样多元生动——以顾绣的细柔,海派石雕的刚强分别创作的《共产党宣言》作品,再现了真理的曙光乍现,中国革命的星火初燃。九位青年画家联合创作的巨幅国画长卷《求索》描绘了当时革命青年满怀理想和信念,从黄浦江畔出发赴法寻求真理的求索启航。大型剪纸长卷《百年征程》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起始,串联中国五大革命圣地,刻画了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的壮丽征程。

展览的装置艺术也充满创意——浅浮雕刻《义勇军进行曲》乐谱的黄色飘带贯穿全场,留声机装置播放着黑胶唱片的国歌音乐,有质感的音乐回响与实体情境浑然一体、互相呼应,让观众真切体会在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反抗侵略的奋斗精神。

通观展览,我认为主办方以“史”“艺”相结合的策展思路,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呈现出上海城市肌理中的红色地标、人物、事迹与精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曙光”中真理的光芒、信仰的力量。

郑慧慧

上海评协理事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

对郑慧慧来说,“曙光”主题展不仅展品的形式多样,而且经常加以综合运用,既富有新意,又形成合力,在情景交融的构思和设计中创造出一种使静态艺术呈现出动态的特殊效果,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思想和艺术审美效应,是一种值得称赞和推广的学党史、悟道理的文艺演绎理念和方式。

▲向上滑动

情景交融,燃起信仰之火

观“曙光”主题展有感

由市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杨浦区政府等联合举办的《曙光》主题展,以党的创建与早期革命斗争为主要题材,调动了美术、书法、摄影、民艺、音乐、装置艺术等各种手段,为学党史、庆百年提供了创新性的文化呈现。其中,对展览地点的选择、对场馆内情景空间的创设,也是本展富有创新性的亮点。

展览的地点毛麻仓库,就在杨浦滨江秦皇岛码头北侧,这里是中国革命求索路的起航地之一。国画长卷《求索》、油画《曙光》以及装置艺术,代表性地描绘了当年20批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浦江之畔乘船出发的情景,画中的革命青年满怀理想和信念的神态,令人联想其他们日后为革命奋斗的情景——赵世炎、陈延年、周恩来、邓小平等在法国和苏联对真理的求索,回国后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英勇奋斗;有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英年早逝,有的跨越时代引领潮流鞠躬尽瘁……当年洋人霸占的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码头,成了中国有志青年远洋求索真理的出发地,给了后人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感召。

在展览第四、第五章节的连接处,是一个装置和场景作品,由上百个金属框架和光控形成的龙华烈士奔赴刑场英勇就义的“英烈通道”,使观众经过通道时获得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通道两边,有数十幅烈士的照片,还有他们的姓名、生卒年月;地面布满了真实的镣铐,空中响起了戴镣行走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观者行走在通道中,悲痛感伴随着崇敬感,烈士们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场景自然在脑海中浮现,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路的尽头,则是“换了人间”的灿烂和新中国成立的光明,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强烈的对比彰显了英烈的伟大,瞬间的激动揭示了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信仰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在如此情景中迅速地升华、升华、再升华……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生动感人,是文学艺术再现、表现的好素材,文艺工作者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精彩的呈现。“曙光”主题展不仅展品的形式多样,而且经常加以综合运用,既富有新意,又形成合力,在情景交融的构思和设计中创造出一种使静态艺术呈现出动态的特殊效果,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思想和艺术审美效应,是一种值得称赞和推广的学党史、悟道理的文艺演绎理念和方式。

王悦阳

上海评协会员

《新民周刊》记者

王悦阳对“曙光展”中汪家芳的作品《西行漫记》感触良多,他认为,若要用丹青写出历史神韵与英雄气质,必须要在传承古人笔墨的基础上,使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属于时代的独特风貌。“虽是水墨画,却能墨分五彩,光彩照人,极具艺术性地表达了革命题材独特的精神感召力,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气质,允为佳作。”

▲向上滑动

笔精墨饱画长征

观《曙光》主题展中汪家芳作品《西行漫记》

熟悉当代山水画名家汪家芳的人都知道,他的笔尖沉淀了几十年的自我修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笔歌墨舞,初心不忘,其作品拥有鲜活、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时代特色,每一笔皴擦点染,都以个性十足的水墨语言传达出文化自信,拥有传承创新、独具面貌的艺术特点。

在《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上,汪家芳献上了他的宏篇巨作《西行漫记》。此图尺幅巨大,笔墨精到,气势雄伟,充满了画面的震撼力与笔墨的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转折,长征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宣言书、宣传队与播种机”,其意义深远,影响巨大。数十年来,描绘长征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可谓各擅胜场。汪家芳此图以水墨为之,将其擅长的大场面构图与精到的勾皴、渲染、烘托之笔墨技法相结合,展现了红军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山万水,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在望,红旗招展,意气风发,革命的队伍即将抵达延安的历史性一刻,生动、传神、细腻地将大场面与其所擅长的山水场景相结合,一一展现于画笔之下,可谓融合山水、人物于一体的中国画力作,既具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不乏现代构成的画面,全图气韵生动,虽是水墨画,却能墨分五彩,光彩照人,极具艺术性地表达了革命题材独特的精神感召力,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气质,允为佳作。

汪家芳之所以能将如此宏大繁复的场面,处理得整体有气势、局部有气韵,与他扎实的传统绘画根底、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同时,他又接受着“八面来风”的当代文化清新气息的陶冶和启迪,使他笔下呈现出贯通古今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理想追求。于是汪家芳的作品在整体上拥有登山临水、胸襟开阔的气韵表现;在局部上则是貌似散淡,却在底蕴中焕发出柔中见刚的风骨与境界深邃、阔大的浓缩,意象笔墨之间少有刻意雕琢,在笔精墨妙中显现豪情。

若要用丹青写出历史神韵与英雄气质,必须要在传承古人笔墨的基础上,使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属于时代的独特风貌。正如汪家芳所说,画家作为当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上有着这个时代赋予的精神特质,并且兼备对传统的敬畏,为这个时代带来了不同呈现方式的美的享受,实现“笔墨和思想间的高度融合”。

这一创作思维及成果,我们不仅从《西行漫记》,而且可从他的《上海》《初心》等作中得到同样的感受,这一系列既具传统笔墨神韵,又不失现代审美韵味的主旋律巨作,是当代中国画艺术长廊中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