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子人
编辑
黄月
1
“已取消,无需操作原路退回(购票款)”是当下不少剧场观众购票后最不愿看到的字眼——疫情第三年的春天,疫情反复使得在年刚刚看到希望曙光的线下剧院演出再度被叫停。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月中旬至月中旬期间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场,到月底增加至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0%。预计一季度演出场次较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5%以上。
上海原是全国演出量最大的城市,年共举办经营性演出场,平均每天有超过场商业演出。但因疫情原因,今年月中下旬以来的演出基本全部停演。进入4月,各大剧场和演出机构依然在陆续发布演出延期或取消公告,涉及的演出剧目迟至5月上旬。
虽然困难重重,线下演艺行业也在积极谋求疫情时期的生存方式和后疫情时代的转型创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了四位业内资深人士,就“行业自救”的话题展开讨论。
01线下演出活动再次归零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从月10日开始,上海大剧院开始对外公告舞台剧《浪潮》等演出取消,之后陆续分阶段宣布演出取消。截至发稿,复演时间仍然未知。目前的这种情况与年年初非常相似。“当时也是突如其来,从按下暂停键,到只能以0%的上座率复演,大概花了五个月时间,和年相比,感觉这次复演肯定会早日到来的,对这一点,我们保持信心,”张笑丁说,“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困惑。”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下称SMGLIVE)总裁马晨骋表示,虽然SMGLIVE在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两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在美琪大戏院开启驻场演出,但今年疫情再次爆发以来线下活动基本归零。“线下演出不像其他消费品和消费市场,只要大家能够开始流动就可以进行消费,线下活动有一个比较缓慢的恢复过程,即使解封,观众的疫情后遗症还是非常大,可能不会马上进入剧场进行观演。”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元洪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原计划上演的话剧《四世同堂》已经延期三次,即将第四次开票,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观众提前购票的意愿。“各种因素造成现在大型剧目的制作压力非常大,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型剧场,需要很多人来同时购票的业态。”
聚橙音乐剧负责人俞心悦告诉界面文化,-年聚橙经历了不下20轮的全国性调整,演员报批、疫情隔离等突发情况层出不穷。鉴于聚橙旗下有众多位于不同省市的剧场与全国巡演的儿童剧音乐剧等剧组,所以调整的范围之大与影响之深确实难以言表。她认为,年或许是疫情后实际意义上最艰难的一年,线下演艺行业在连续三年的全国半开半闭境况下各方累积压力激增。虽然上海在前两年良好的城市疫情管理环境下异军突起,给了全国线下演艺行业一个“避难所”式的发展环境,但对于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很高的演出制作来说,缺失了全国市场份额仍然会对内容生产与经营有极大的影响。
“这几年的疫情波动,也让公司的战略调整进行了转移,从市场消费型内容暂时转向定制服务类内容与政府院线经营,同时对后续几年的中大型项目进行研发与布局,来保证在困顿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够尽可能蛰伏与生存。”俞心悦说。
马晨骋指出,由于演艺行业的旺季在三、四季度,他希望疫情能够快速缓和,不影响三、四季度整个线下演艺行业的经营。针对此次疫情,上海出台《全力支持本市文化企业抗击疫情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减轻文化企业负担、调整优化文化领域扶持资金、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业渡过难关。张笑丁表示,关于上海文化产业提出的扶助政策措施,其实最现实的问题是行业主管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关指南、指导意见和复演时间表,“这个是对我们后续工作来说最积极的‘强心剂’。”
目前,各剧场和演出机构都在为疫情缓和后的复工积聚能量。据张笑丁介绍,上海大剧院一方面进行了系统硬件升级,完善了剧场场所码,未来观众进入剧场扫码后,其最新的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结果能第一时间显示,以此确保观众的防疫安全。另一方面,上海大剧院春夏演出季后续相关项目的演出正在落实,期待能够用优质的剧目打消观众对重返剧场的观望情绪。马晨骋表示,SMGLIVE正在筹备今年下半年演出的剧目作品,各个院团剧组在线上展开“云排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觉醒年代》、SMGLIVE和上海滑稽剧团的都市喜剧《宝兴里》等新剧目都在有条不紊的排练过程中,“我们希望只要疫情稍微有所缓和,就立马有新的作品在剧院被大家看到。”与此同时,SMGLIVE还在探索“零售+演出”等新产业模式,将戏剧搬入餐厅、酒吧,争取能在疫情缓和之后为观众带来更多元化的观剧体验。
02剧场调整经营策略,在不确定性中思变
事实上,疫情虽然给上海线下演艺市场带来了重重不确定性,但各剧场及演出机构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积极思变。面对海外剧目难以来华演出造成的市场空白,优质原创剧目的价值被极大地凸显出来。马晨骋表示,年以来,SMGLIVE推出的很多原创作品都得到了观众普遍好评,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及《朱鹮》、音乐剧《伪装者》等。他发现,受观众欢迎的原创作品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