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卡签大单,中国在沙特有三大峰会,拜登求 [复制链接]

1#

卡塔尔和中国签能源大单

卡塔尔世界杯终于拉开帷幕,除了赛事本身有很多看点之外,这次世界杯还因为耗资巨大,被世界网友调侃处处都能闻到钱的味道。咱们中国元素和中国制造也是随处可见,国内网友嘴巴真不饶人啊,说“除了中国足球没去,其他都去了”。

今天晶晶就跟大家详细聊个话题,中东整体转向中国,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布局。

好,首先给大家讲下中国跟卡塔尔在世界杯开幕式当天,携手干的一件大事:

开幕式当天,卡塔尔能源公司跟我们中国石化签署了一份为期27年的LNG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而协议中卡方每年承诺向中方供应的天然气量,高达万吨。

每年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这是什么概念?就在去年,中国进口天然气万吨,其中液化天鹅燃气占了万吨;而这其中有万吨来自卡塔尔,占全部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1%。中国液化天然气来源国,排名第一的是澳大利亚,排名第二的就是卡塔尔。

达成该笔长期供气协议,对中卡双方都是意义重大:

从卡塔尔的角度来说,这个中东国家需要开拓销售渠道,打开更多市场。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原本卡塔尔还有个比较大的客户,就是日本。但是如年,日本突然给卡塔尔方面说,经过几轮严格评估之后,日本经济对天然气的需求量降低,需要重新评估跟卡塔尔的合作。然后,很奇葩,日本竟然直接不续签天然气采购协议了。但万万没想到,今年俄乌战争一打,天然气石油价格咔咔上涨,日本没办法只能重新找卡塔尔求助,想重新跟人家签采买协议,但人家卡塔尔也是很刚,说你们去年整那出,已经失去我们的信任,最后干脆直接不卖给日本气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本还是帮了我们忙的。至少促使卡特尔认识到我们中国的可靠。

而且,卡塔尔的天然气开采还有增产计划。供应量大了,也需要扩大销售渠道。

根据相关协议,中国这次采购的天然气,来自波斯湾的北方气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由卡塔尔和跟我们比较友好的国家,伊朗共同所有,卡塔尔几乎全部的天然气产量,以及约60%的出口,都来自于该气田。

而如今卡塔尔正在对该气田进行扩建,力争到年,令卡塔尔的液化气生产能力,从现在的万吨/年提高到1.26亿吨/年。

毫无疑问,当生产能力上来了,卡塔尔自然希望在国际上找到更多的优质客户。

反制美国能源霸权的又一“小步”

从我们中国的角度来说,意义就更大了:

其一,中国需要增加天然气进口。中国还在发展中,同时又要注意产业升级,淘汰煤炭等高排放传统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是刚需,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的使用自然成为中国的首选;

其二,中国的能源安全要求中国要多样化战略能源的采买渠道。大家都知道,我们跟俄罗斯有天然气管道联通,运输的是气体天然气,运输量是有基本保证的,但所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能源安全也不能依赖单一渠道,欧洲当时过于依赖单一渠道,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所以,除俄罗斯之外,我们肯定还要开辟更多的能源采买渠道;

其三,通过能源合作,也能稳固国家外交层面的友好关系。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仅仅是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世界各国更是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如何将能源与金融化为攻击他国的武器的。在美国公然将中国标定为自己“最大战略竞争对手”的当下,中国也需要在国际上多找朋友,确保自身能源进口的多样性与安全。

中国要发展,卡塔尔也要发展。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机遇,卡塔尔则迫切渴望摆脱自身经济完全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出口的现状,两者以能源合作为起点,逐步扩大全方位合作,也是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这万吨的天然气合作协议不仅是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和能源多样化的锦上添花,更是中国为在国际上寻找新朋友、共同捍卫全球化成果、反制美国能源霸权所迈出的又一“小小一步”。

而晶晶认为,这一个又一个的“一小步”积少成多,最终必然会为中国和整个世界,带来新的曙光。

沙特将接连主办三场国际盛会

中国与卡塔尔达成能源合作协议,自然更不可能忘记最近两年与中国颇为亲近的沙特。晶晶注意到,就在即将到来的12月,沙特将接连主办三场国际盛会,而这三场盛会,都跟我们中国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沙特方面放出的消息来看,按照召开顺序,这三场峰会分别是:中国-沙特峰会、中国-海合会峰会,以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

可以看出,中国确实是这三场盛会当仁不让的主角。

那么中东阿拉伯世界如此大张旗鼓的举办这三场盛会,究竟要与中国谈些什么?

晶晶认为,首先当然是经济合作。

前面晶晶说过,卡塔尔并不甘心就这么一直靠传统化石能源出口过活,而最早也最强烈流露这种想法的,其实正是卡塔尔的邻居、阿拉伯世界头号“扛把子”——沙特。我看这次世界杯,沙特跟阿根廷的对战里,也展现了非常大的韧性和战斗力,表现亮眼,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就不多聊了。

根据沙特“愿景”的规划,在眼下这十年,沙特要对整个国家从基建到产业结构都进行一次革命式的大投资,而中国显然是世界仅有几个能为该愿景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国家。

也就是说,除了从中国这里赚取油气出口这点“小钱”,借助中国的力量为自己创造真正的未来,才是沙特乃至整个中东世界对中国最热忱的盼望之一。

其次,晶晶就得说到安全方面的事情了。

就在近日,伊拉克的外交部长福阿德·侯赛因会见了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崔巍。而这场会晤,传递出的信息主要有三点:

其一,伊拉克肯定要参加“中海”和“中阿”峰会;

其二,伊拉克政府有兴趣加强与中方在各个层面的合作;

其三,两人讨论了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可能的事态发展,以及相关危机的解决方案。到了中阿峰会,相关话题的探讨还会进一步深入,甚至不排除双边签署一个备忘录。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里程碑

晶晶认为,伊拉克人对中国的这种兴趣,其实也代表了沙特等中东主流国家的对华认知。伊拉克跟沙特等海合会国家一样,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只是在经贸领域展开对华合作,而是要往地区安全问题的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比如阿拉伯国家联盟助理秘书长哈利勒·萨瓦迪也在近日指出,中东国家正在开始重视中国寻求和平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并渴望全方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而晶晶认为,中东地区各国会出现这种转变,其实非常正常。

众所周知,自冷战结束以来,中东一直都是美国的“后花园”,美国需要中东的石油,而中东各国则需要美国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借助“石油-美元”体系赚的盆满钵满。

但现在,中东各国发现,这种合作关系已经快要维系不下去了:美国一是借反恐战争之名将中东搅了个稀巴烂,阻碍了中东地区的正常发展;二是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把自己的霸主地位搞到岌岌可危,令中东各国也受到牵连;三是对中东各国内政指手画脚,甚至公然对伊朗进行战争威胁,严重破坏地区和平。

在这种情况下,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各国,当然希望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上拉自己一把,更在安全领域为中东地区注入新的和平力量。

而晶晶认为,虽然中国一贯秉承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但如今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和美国人的咄咄逼人,在中东这个美国的后花园主动出手,显然是中国反制美国的一招妙棋。

因此对于这三场盛会的成功举办,晶晶拥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正如阿拉伯国家联盟助理秘书长哈利勒·萨瓦迪所说的那样,“这届峰会,必将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里程碑”。

美国几乎失去了沙特

中国在中东受到如此重视,这当然令美国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晶晶注意到,据路透社报道,就在17日,拜登政府做出正式裁定,宣布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贾迈勒·卡舒吉遇害案中享有豁免权。

众所周知,卡舒吉遇害案之所以备受世界瞩目,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美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誓言要让沙特王储萨勒曼,也即沙特未来的国王为此案承担直接刑事责任。

但这种直接挑战沙特统治阶层的行为自然招致沙特方面的激烈反对,更别说在这次俄乌战争后,美国政府敦促沙特增产石油以拉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行为也是在伤害沙特的实际利益。

于是整个世界才会看到,今年以来的沙特,一方面积极向中国和俄罗斯靠拢,另一方面于10月份宣布OPEC+组织集体石油减产,主动推高国际油价,完全就是在美国的坟头上故意“蹦迪”。

当然咯,若美国政府坚持为“人权”说话,为此遭受这些损失也毫不在意,这倒是会令晶晶肃然起敬。但令所有人大跌眼睛的是,距离沙特放话减产仅过去一个月,中国与沙特的三场峰会甚至还没举行,拜登政府就宣布,放弃对萨勒曼追究刑事责任。

美国人这“处事圆滑、转进如风”的“务实”精神,可谓是表演得淋漓尽致。

但,面对拜登政府的“主动示软”,沙特方面愿意给予积极的回应吗?

晶晶注意到,就在21日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突然曝出一则“猛料”,宣称为弥合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沙特方面已经在与其他OPEC+成员国讨论每天增产50万桶石油的事宜,并极有可能在12月5日举行的OPEC+会议上宣布此事。

但令美国人颇为尴尬的是,此传闻在21日当天就遭到沙特方面的强烈否认。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在当天晚些时候明确回应:“OPEC+目前已决定每天减产万桶石油,并将持续至年底。”

这下就好玩了。让咱们简单总结一下,美国这一番自食其言的操作后,其究竟获得了些什么:

其一,美国几乎失去了沙特乃至整个中东世界;

其二,沙特乃至整个中东都在积极向中国靠拢;

其三,美国已经暴露出其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而向沙特“示软求和”的举动,更是把最支持拜登政府的那群人也给得罪了。

而对于这样的美国,晶晶显然只能说一声:活该。

北约突如其来的“恐怖主义认证”

美国人在中东遭遇重大失败,而这似乎刺激了美国意图在俄罗斯身上寻求报复:当地时间21日,北约议会第68届大会通过投票决定,将俄罗斯联邦正式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

晶晶注意到,这种要把俄罗斯整个国家都定性为“恐怖主义”的神奇举动,早在今年5月份就已经开始了:东欧小国,同时也是北约成员国的立陶宛当时提议,以“对乌克兰人民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族灭绝”为由,将俄罗斯定性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毫无疑问,这里所谓“对乌克兰人民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族灭绝”,指的就是在今年4月被西方媒体大规模曝光的所谓乌克兰小镇布查数百居民被俄军屠杀事件。

晶晶认为,在当时整个西方都群情激愤的情况下,立陶宛这样对俄罗斯恨之入骨的东欧小国故意搞出这种噱头,趁机捅俄罗斯一刀,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如今距离惨案爆发已经过去大半年时间,相关事件真相调查也成为一笔烂账,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却突然终于要认定俄罗斯就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这其中的动机,就令晶晶实在有些迷惑了。

北约的另一种“恐怖主义”

而在调查一番后,晶晶认为,北约这突如其来的“恐怖主义认证”,其实是存在三大主要动机:

其一,北约意在舆论上打压俄罗斯。

将俄罗斯“认证”为“恐怖主义国家”,当然不会对俄罗斯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鉴于“恐怖主义”这四个字在国际上的名声,被西方如此集体指责,这对俄罗斯国际形象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鉴于当下西方各国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如此指责俄罗斯,多少也是西方世界转移矛盾焦点的一种“好办法”;

其二,为接下来对俄罗斯发动实质性的打击行动做舆论准备。

北约不敢加大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除了担心惹毛俄罗斯,更是担心过度掺和这场战争,在国内民众那边不好交代。而现在好了,“恐怖主义认证”一到,军援乌克兰就是在支持乌克兰战胜“恐怖主义”,在面对西方民众的愤怒时,西方政客们的腰杆立马可以挺直许多。

除此之外,这种“认证”传达的另一个意思,其实是暗指俄罗斯不再是一个“合法国家”。再鉴于眼下战场形势不利于俄罗斯,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判断了,北约这是为自己将来可能的亲自下场参战做舆论准备。

其三,这是为将来把俄罗斯高层送上国际法庭扫除法律障碍。

对于这一点,乌克兰人显然是最激动的,其常驻北约代表切尔涅夫就明确指出,在战后成立国际法庭审判俄罗斯最高领导层显然非常必要,而眼下这个决议的通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政治步骤,并且必然能影响到西方各国决策层的判断。

但,北约在一场内部会议中就把俄罗斯定性为一个“恐怖主义国家”,这种自以为是抹杀一个国家主权尊严和存在合法性的行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恐怖主义”?

晶晶不得不提醒北约,当今世界早已不是那个西方列强在一场会议中动动嘴巴就可以决定他国命运的世界。或者让晶晶这样直白的告诉你们:

你们敢如此不公平的“拉黑”俄罗斯,俄罗斯当然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反制你们,这样一个真正的符合西方定义的“恐怖主义国家”,恰恰是由你们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