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曙光节气处暑出暑,天地始肃,小心脾 [复制链接]

1#

诗韵

节气

处暑

/许丽莉

池塘近处荷花露,

忽见纤鱼恣畅游。

宽叶捧妆一世界,

蜻蜓驻足忘前愁。

节气小百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正所谓“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前后,因“脾胃寒”而至传统中医门诊就诊的人数逐渐增多。

节气

养生

脾胃寒的病因病机

民谚有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却仍有一段短期回热天气,并持续高温,“暑热”未去,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可能停留在西瓜和冷饮,起居方式还固定在空调和风扇,穿衣形式还保持在裙子和背心。

与此同时,受天地肃杀之气的影响,平素脾胃较弱的人群,脾胃最先“寒冷”起来,遇外在诱因后,脾胃不和,不能有效健运,发挥其脾升胃降,运化腐熟的功能,则表现出如腹泻、纳差、脘痛、便秘、腹胀、嗳气、脘腹不适等症状。

脾胃寒的典型临床表现

1.腹泻:处暑前后,气温走低,昼夜温差大,使抵抗力相对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及久病体弱的人经常发生腹泻。或表现为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胃肠型感冒、或单纯性消化不良、或急性胃肠炎。

2.胃脘痛:众多腹痛中,以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等)的比例最高。处暑前后,胃脘痛的发作和加重频率增高。临床多表现为剑突下或上腹部疼痛,遇寒冷刺激则加重,或隐痛或胀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3.纳差:经过暑热“苦夏”的消耗,大部分人在处暑之后食欲会相应增加,然而婴幼儿及体型消瘦的人群,先天脾常不足,处暑之后,脾胃先寒而功能下降,反而更加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纳呆,厌食油腻等症状。

4.泛酸:泛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当胃酸过多时,酸性分泌物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让人有烧心的感觉。处暑前后凉风至,很多患者会表现出这类症状,多与脾胃功能减弱,及饮食寒冷等刺激因素有关。

如何预防和治疗脾胃寒

1.避风寒:肺主卫,卫主一身之表,脾胃素弱之人,土不生金,卫气亦虚,容易感受风寒湿等六淫之邪。而肺胃相关,许多脾胃的问题往往与感受外邪有关,如某些患者遇空调风或自然界凉风便腹泻即为此理。故而,避风寒,重点在腹部、足部、颈背部、腰部等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外源性刺激肠胃之因素。

2.畅情志:“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人们在秋天的萧瑟环境中容易产生悲凉的情绪,悲则气消,影响到脾胃,则会使脾升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纳呆、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故而,抵抗脾胃寒,最好多晒太阳,使身体阳气充沛,则悲愁自消,从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生。

3.调饮食:《十四难》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泄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于脾胃所致而然也。”处暑前后,虽然仍有短时的“酷暑”,对于脾胃较弱的人群,应避免西瓜、绿豆汤、苦瓜、凉拌菜、冷饮等寒凉类食品的摄入,同时可以增加莲藕、山药、红薯、栗子等健脾之品。

4.及时中医中药干预:临床所见大部分表现为“脾胃寒”临床症状的患者皆属于功能性问题。“脾胃寒”患者若经过日常的生活饮食等调养后不能改善症状者,可至传统医学科就诊,运用中医中药或针刺艾灸等方法治疗,使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若治疗后不瘥者,可行进一步血检或胃肠镜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专家简介

傅慧婷

上海中医院传统中医科,中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在内科杂病如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失眠、复发性口腔溃疡、月经不调、腰腿痛,慢病大病重病的中医调理。目前入选上海市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传承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已发表论文19篇,作为副主编编写论著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原标题:《处暑出暑,天地始肃,小心脾胃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