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腹部外科手术上曾出现过中医草药,成功革除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39.net/pf/a_6489068.html

近日看到一篇原载于年9月17日《文汇报》上的文章《我们是怎样革除腹部外科手术上“两管”、“一禁”的》,作者是医院革命委员会。

看完这篇文章,不仅为那个时候的科研精神所折服,且他们革除“两管”、“一禁”的方法是采用了中草药的方法,也正是在毛主席大力推行中西医结合、鼓励西学中的一项革新性成就。

这项革新性成就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人的恢复,简化了治疗,在经济上也大大减轻了国家和病人的负担。

只不过,我再继续往后寻找这项技术革新的后续发展时,能看到的也仅仅是70年代那几年的一些痕迹,再往后就很少了,就像曾经很是辉煌的针刺麻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般,到了现在,几乎消失。

什么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两管”、“一禁”?这指的是百年来,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无论是切除胃、肠、胆、脾,都要给病人插上两根管子:胃肠减压管(胃管)和静脉输液管(用来补液:吊盐水、葡萄糖);手术后要实行“一禁”:禁食,促使肠功能早期恢复。

为什么要采用“两管”、“一禁”?这是因为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受到麻醉和手术的刺激,在2-3天内,肠的蠕动、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都受到了暂时抑制,出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食物、消化液和气体都不能被肠道吸收。不能吸收,就会积聚,积得多了就会引起胃扩张,甚至吻合口(即胃肠道上的缝合口)破裂,造成腹膜炎等严重后果。

所以就有了这“一禁”,同时,这一禁又带来另一禁——禁止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同时还带来了两管——液体气体下不去,就用胃管抽出来;不能吃,就要用静脉输液管补液。

但这“两管”、“一禁”对病人来讲是一种很大的痛苦。胃管要从鼻子插到胃里,当插到咽喉时,病人就忍不住会恶心、呕吐,两三天后,喉头会红肿疼痛,放久了还会引起咽喉溃烂。

静脉输液时,在病人手上或脚上吊上输液管,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不能动,有些病人还会引起静脉炎。那时的病人把这两管称为缠身的铁锁链。

胃管抽出的大量消化液,虽避免了术后腹胀,却却使病人丧失了大量津液,这些津液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维持脏腑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受到极大损耗,也妨碍了胃肠功能恢复。

另外,用静脉输液管补液,只能补充人体部分糖的需要,不能代替病人的正常饮食,远远不能满足术后的病体需要。

等等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依靠管子“抽”和“注”,是一种消极的、违背生理规律的、机械的办法,它不能调动病人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相反还会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使病人手术后复原很慢。

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针对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根据人体的自然要求和生理活动的规律,参照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的理论,着眼于“动”,着眼于“通”,开出了一张扶正、理气的中草药方——扶正理气汤,成功解决了“静”与“动”的矛盾。

如,他们先对几例胆囊切除的病人,在手术后,从胃管滴入扶正理气汤,实践结果发现,病人在术后咕噜噜的肠鸣音和肝门排气果然提前,肠功能恢复,腹胀消失。

后又对几例胃切除的病人进行试验,效果也很好,病人术后当天和次日都从双腔管肠管头滴入多毫升中药和糖盐水,没有感到腹胀,小便量正常。

他们在手术将近结束时,给病人口服二、三百毫升的中草药和流汁,可以直接听到液体从胃部经过吻合口到达肠腔的水声,并亲眼看到小肠蠕动的加强,而吻合口并无渗漏。如此,刚缝合的吻合口经得起较多量的液体通过而不发生渗漏也得到了实践检验。

通过反复实践,他们证明了使用中草药后,由于肠功能的提前恢复,液体完全能够顺利地通过吻合口,不会发生积聚和渗漏现象。这样,就彻底拔掉了“两管”、废除了“一禁”。

这之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还把中草药用于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脾肿大、巨十二指肠症、结肠肿瘤和肠梗阻等疾病的外科手术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革新,革除了“两管”“一禁”,和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术前后不插胃管,手术后不输液不禁食,使病人免除了插管的痛苦和沉重的精神负担;过去,手术后一周才能勉强起床,现在,手术当天就能起床;过去,一般要禁食3天,现在手术后就可喝流汁,2-3天后可以吃粥蛋面等半流汁;过去仅输液一项就要一二十元,现在中药制药七、八角钱,并节约了大量药品。

总之,治疗工作大大简化了,病人痛苦也大大减少了,因为恢复快、出院早,治疗费用也大大减少了!

能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技术革新,归根到底是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当时的中医实际是处于弱势的,其研究学习的整体观论也让中医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这是有别于西医的。

但当时的大多数西医医务工作者能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摒除宗派主义,放下成见,认真努力学习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进而出现了这么一个整体积极向上的进步的医疗景象。

反观当下,中西医之间壁垒高筑,要想打破,还是困难不少的。但是,有历史为鉴,中西医结合也曾有过辉煌的成绩,所以,道路曲折,但前途应该是光明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