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么难伺候,怎么也被称为ldquo鼠 [复制链接]

1#

作者

谢决明

自然爱好者

澳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长期的与世隔绝造就了那里恍若外星球的独特生态:1.2万种记录植物中有种是当地独有的;澳洲的多种鸟类有70%是特有种;最有名的当然就是以袋鼠为代表的“遍地都是”的有袋动物。对于以猎奇为卖点的动物园经营者来说,那儿是资源丰富的金矿,一个上规模的动物园如果不收集几种袋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流动物园。

游客在观察静止不动的袋鼠时候普遍觉得它们像极了“大兔子”,难免会让人以为两者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幸运的是,在动物园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兔子(穴兔)和两种袋鼠,红颈袋鼠(Macropusrufogriseus)和赤大袋鼠(Macropusrufus),甚至有机会解剖死亡个体以寻找谜底。这两种袋鼠有时候被归入同一个属,英文对于两者的描述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小袋鼠类群,英文wallaby;后者属于真袋鼠群,英文kangaroo。两者在生活环境和行为特征上还是有区别的,通过对两种袋鼠的比较,可以客观地认识有袋动物在动物园的存在现状。我的解剖学知识是当初学习标本制作的过程中作为一门必修课自学的,基础肯定没有专业人士那么扎实,但是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让我能够以比较容易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接近谜底,这也是我能够在这篇科普文字中有底气涉及一些稍有深度问题的原因。我会尽量用更通俗的语言来叙述,以便让有些基础比我更薄弱的朋友能够理解并参与思考。

红颈袋鼠(Macropusrufogriseus)白化个体

它们属于wallaby(小袋鼠)群体

赤大袋鼠(Macropusrufus)属于kangaroo(真袋鼠)群体

图片上的雌性没有雄性那样的赤红皮毛

学过基础地理的都知道,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部分都是荒漠,从北到南分别是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大沙漠,土壤盐碱化是常态,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太会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神奇的是,这些长着粗长尾巴的“大兔子”能在看似贫瘠的荒漠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按照一般的想法,它们的适应能力应该很强,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袋鼠似乎已经不再适应澳洲之外的地球生活,入驻世界各地动物园后的表现似乎都不佳(死亡率偏高),引起死亡的是齿槽炎和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相关病症的高发。

从动物的骨骼形态了解动物的行为,根据其牙齿形态结构推断它们的食性乃至消化机理是动物解剖学的基本作用,这里就简单介绍袋鼠的牙齿构造。

袋鼠的头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混乱,仿佛是多种动物的骨骼拼凑而成:颅骨形态如鹿科动物,上门齿是马科的样子,下颌骨如同兔子或别的啮齿动物,说它们是食草动物,但臼齿具钝的疣状突而不是食草动物用来磨切柔韧纤维的锋利切缘,似乎是用来压碎小颗粒而不是用来切断草茎的,最奇异的是向前伸出的一对细细的铲状下门齿,跟上门齿形成强烈反差,并不构成啮合状态,并且,更奇怪的是,下门齿长在靠韧带联接的左右下颌骨前端,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做出剪子那样的剪合动作,这种游离的下颌,我只在蛇类中见识过。从袋鼠的头骨上,看同时看到了鹿、马、兔、蛇的特征,以及或许是有袋目特有的疣突臼齿!

袋鼠构造奇异的头骨

这样的头骨告诉我几个信息:

这种似是而非的骨骼形态正是原始结构的印迹,表明它们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高度依赖;

它们不是常规的草食动物,牙齿更适合加工和磨碎籽粒状的食物;

结合前胃构造、反刍行为以及相关文献对于袋鼠独特消化机能的描述,它们日常所选择的食物应该具有很强的专食性(食性较窄)。

大多数袋鼠生活的环境中都可以见到三齿稃(Triodiabasedowii)这种植物,英文称之为porcupinegrass,在我国西部也有该属的植物分布,主要是作为固沙植物存在,其茎秆粗劣不易消化,但种子(颖果)具有禾本科植物共有的淀粉、糖和蛋白质,由此我产生几个假想:

袋鼠在日常生活中以三齿稃的种子为主食,下门齿可以将种子从茎秆上割下来,依靠厚重的上门齿去掉颖芒,然后送到臼齿去磨碎……谷物所含的成分需要靠足量的水才能更好地代谢转换成营养,而袋鼠在澳洲泛滥的数量密度跟人工水井的分布情况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两只澳洲野犬以茂密的三齿稃为掩护

成功捉到一只袋鼠

动物园通常的做法是让不同的动物共用较少种类的食物,饲料中缺少专门针对袋鼠消化功能的禾本科籽粒,不适合的食物(太多的草料)加重了牙齿和肠胃的负担,造成齿槽炎和肠梗阻的多发,有些个体还因营养不均衡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生理原始的动物不能广泛适应不同的环境,袋鼠在动物园的窘况表明我们可能高估这种外表看起来很强壮的原始动物的适应能力了,就好像原始森林的土著到了文明社会容易感染致命疾病,虽然这些疾病对于城市人是症状很轻的类型,我们的动物园目前主要还是靠驯化和适应来饲养动物,如果动物的适应能力不能满足这种比较粗放单一的饲养模式,那它们就只能在原生地获得真正的生存自由了。动物园日常管理中如果不能从技术上解决粗放饲养的短处,对于珍稀动物所谓的易地保护终究只是一句空话。

针对袋鼠在动物园面临的困境,我的同道同行们做过很多的辛苦探索,他们较多地是从动物的病灶分离到的病*、撇开具体种类的植物营养价值比较等纯学术的角度去找答案,几乎没有哪一个糅杂解剖学、区域植物学、进化生态学等综合知识去思考问题,我是个玩家,喜欢疯玩,不过疯玩也有疯玩的好处,尤其是遇到常规思路不能解决的刁钻难题的时候,我大开的脑洞有时候会发光。

关于袋鼠还有几个有趣的知识:

袋鼠的繁殖能力是超强的,独特的胚胎延迟着床和育儿袋保育,可以让一只母袋鼠同时孕(哺)育3个后代:子宫1个,育儿袋里外各1个。由于母袋鼠具有的双子宫构造令它没有可诞生较大婴儿的产道,所以早期的生下幼仔是很弱小的,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体外胚胎”,这样的生理机能对于代谢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喂给的食物营养不合适,它们将比公袋鼠受到更重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动物园引进的袋鼠中母袋鼠死亡率明显偏高的原因。

袋鼠几乎不做力量训练,荒漠上袋鼠的蛋白质摄入肯定是不如人类的,但是肌肉却比人类发达许多,目前为止只能猜想它们独特的营养代谢机制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不要用我们的习惯思维给它们加太多的营养。

吃素的袋鼠照样有强健的肌肉

真正羡煞健美控

澳洲在上世纪作为狩猎道具而引进外放的野兔泛滥成灾,澳大利亚人在50年代就试图释放多发性粘液瘤病*来扑杀兔子,大约8成的兔子被消灭,但兔子基数很大,基因多样性异常丰富,总有一些对病*免疫的强者存活下来,并迅速繁衍出对病*免疫的后代来,兔群的数量又迅速恢复。这样的病*对于生理机能原始的袋鼠有没有造成影响,致使有些袋鼠带有易感特质,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很多动物园死亡的袋鼠带有疑似的症状……

上世纪澳洲人为消灭泛滥的野兔而绞尽脑汁

图为一群野兔在人为投病*药的饮水坑中喝水

(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的动物园展出和引进数量较多的袋鼠,在有些地方繁育成效看起来还不错,总体来说是在“引进——有繁殖——高死亡——再引进”的圈子里维持动态平衡,展示数量多并不一定代表种群稳定,幸好绝大多数展示的是赤大袋鼠、灰大袋鼠和红颈袋鼠这样野外数量较多的物种,可以满足不断输出(引进)的要求。但不要以为所有的袋鼠都泛滥成灾,原始动物在原始环境中的生存是很脆弱的,目前已经有很多种类的有袋动物在澳洲本土濒危时候甚至灭绝。

新月甲尾袋鼠(Onychogalealunata)在年前在西澳州西南部很普遍

它们一直在干旱的环境生存至年代

并相信约于年前后因人们为狩猎游戏而引入的赤狐的扩散而灭绝

(图片来自网络)

袋鼠英文名Kangaroo,从字母结构上看不是纯粹的英语,是澳洲当地土著语言的音译。西方人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看到从未见过的“长尾巴大兔子”跳来跳去,就问当地人,这是啥?得到的回答是“Kangaroo”,很多年后才知道当地人所说的Kangaroo,意思其实是“不知道”!中文的“袋鼠”之名可能是当初望图生意的结果,不过我觉得这个名字不确切,在我心目中,老鼠应该是很容易适应环境的,而袋鼠的实际情况跟这一点也不符合。

-END-

编辑

刀刀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