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诊与脉诊
日本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年)说:“腹者生之本,百病根于此”,所以“诊病必侯其腹,外证次之“。山田光胤则认为,对急性病,脉诊在别阴阳、定病位病性及预测病期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而腹诊在疾病的初发阶段多表现不够明显,因此对急性病早期应当重在运用脉诊。对慢性病来说,运用脉诊微妙地作出判断虽然也是必要的,但腹诊作为相当客观的现象更易于把握。譬如,在分辨虚实的过程中,有时脉诊往往无明显变化,如女子的脉,即使体格强壮的,实证时呈现沉细小等侯的亦非少见。对此,腹诊的实证征象(如腹壁厚、挛急、有肌卫、有弹性等)往往表现比较明显(当然因过劳一时性虚侯亦可见)。再如寒热辨证中的里寒证,有时脉证表现不明显,此时腹诊心窝部或脐下腹壁冰凉,则可分别诊断为中、下焦里寒证。由此可见,腹诊与脉诊各具特色和优势,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二、临床应用
1.脐:脐中察脾胃,脾上察心火,脾下察肾水,脐左察肝木,脐右察肺的虚实。健康人的脐深而紧,病人的脐浅而松。脐活动自如多系胃肠虚弱、无力体质的阴、虚、寒证。宜用温补剂如真武汤,人参汤、四君子汤等。
2.腹璧厚薄:用指头掐起皮肤,发现腹壁薄而缺乏弹性者为虚(消瘦,撮起腹部皮肤时仅有皮肤而无肌肉者为寒证,脉弱者较多,系四君子汤、人参汤、真武汤证),腹璧厚,全腹有弹性,腹部皮肤不能撮起者为实证。
3.振水音:用指头冲击胃脘部,闻及水音称之振水音。此音常在胃弛缓症、胃下垂、胃扩张等症中出现,是人参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茯苓饮,真武汤、半夏天麻白术汤的指征。
4.正中芯:以脐为中心,在脐中线上下各5-15厘米范国内触及如铅笔芯样硬物。检查正中芯多用食指或食指和中指,与正中线成直角向皮下检查(以不引起疼痛为度)。脐上的正中芯为脾虚腹证,可用人参汤、四君子汤;脐下的正中芯为肾虚腹证,多用八味丸;正中芯脐上下连贯的可用真武汤。
5.腹部动悸: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胃肠虚弱者,有心下悸和脐下悸之分。望诊可见腹主动脉明显搏动而波及肠壁或容易触及者,通常称剑突下动悸为心下悸,脐下动悸为脐下悸。脐上悸多为水分悸(体循环障碍引起水*潴留所表现的动悸),脐下悸为肾间动(肾虚)。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半夏厚朴汤、木防己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抑肝散等。
6.蠕动亢进:腹部柔软无力,由于气体过多肠明显地蠕动。宜用大建中汤。
7.胸胁苦满:心下部及季胁上部有堵塞感,腹部有抵抗性压痛。多见于右侧,但也有同时两侧或仅左侧出现的。程度较轻的为小柴胡汤腹证,程度较重、体格强壮有便秘者,为大柴胡汤腹证。
8.腹壁挛急:腹直肌紧张如棒状,稍有胸胁苦满,系虚证腹证,应与运动员腹直肌坚硬相鉴别。患者不仅有胃肠道症状,且精力衰退,可用桂枝加芍药汤。
9.小腹急结:左髂骨窝有急迫的疼痛感,为蓄血、蓄水证。门脉郁滞或肠粘连炎症时较多见。右侧下腹部有压痛并触及索状物时,宜用大*牡丹皮汤;右侧有压痛时宜用桃核承气汤;中央部疼痛为桂枝茯苓汤证。
10.脐下不仁:按压脐下部,甚软呈凹陷状,宜用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1.腹部膨满:腹部膨胀有肌卫,脉有力便秘者为实证腹满(实满);无肌卫脉弱为虚满。
12.心下痞硬:心下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起,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的抵抗感无压痛者便是。诊断心下痞硬应注意三点:①皮下脂肪多者往往腹壁表面柔软,但深部有抵抗感亦为心下痞硬。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腹直肌紧张者应待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诊察。⑧范围广至脐周者应按腹满论治。
13.压痛点:①脐旁压痛点:脐左(或右)斜下一、二横指处轻压时有抵抗感,深压有向上或向下放射痛,为淤血腹诊。如脐下二横指附近有横向椭圆形的轻度抵抗和压痛为温经汤腹证。②乙状结肠部位压痛点:压痛部位大致以脐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心为中心,在它的上、下、左、右二横指处。如桃核承气汤的腹证,除了可见腹力较强外,在乙状结肠部位附近,脐旁左侧、脐下,有抵抗感和主要是向上方放射的压痛。
Ref:卜平.日本汉方界腹诊研究的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05:53-54+34.
蔓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