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童小仙
一般人印象中的专家共识,严肃专业但也枯燥难懂,没有一定专业素养阅读起来困难重重。
最近,一本由患者和医生共同编写的实用读物面世了,它既专业又易懂,既科学又通俗,简直是患者的“就诊教科书”。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IBDDay),由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组织国内34名炎症性肠病医生及22名患者共同编写《炎症性肠病患者共识》正式对外发布。
《共识》以患者意见为主导,由医生落笔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把关,旨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推动患者更有效地参与治疗决策,学会自我管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无法痊愈、终身治疗
患者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血便。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万人患有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约为11.6/10万,克罗恩病患病率约为2.29/10万,预计年将达到万,已经由少见病发展为常见病。
目前,炎症性肠病还无法治愈,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如果病情加重导致肠梗阻、急性肠穿孔等,那就需要进行手术,术后可能要长期与鼻饲管和造瘘为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极其重要。”浙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主任陈焰说。
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专家,她在临床上见到过太多被错误信息误导的患者。比如,她曾在门诊时建议一位病情加重的患者及时手术,但患者听信了另一位病友的劝告,对手术极其抗拒。
“那位病友告诉他,自己做完一次手术又紧接着开了两次刀,把他吓坏了。但其实,那位病友恰恰是因为手术太迟了,拖得病情加重,才不得不连续手术。”
陈焰意识到,有时候医生苦口婆心说一大堆,效果还不如病友的亲身分享。但不管是网上还是病友群都存在大量误导性的信息,而且炎症性肠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案。如何为患者提供简洁易懂、专业可靠的信息,这成为业内专家和相关组织共同的思考。
患者和医生一起编写
既有干货知识,也有贴心指南
在此背景下,爱在延长基金会(CCCF)组织国内20多家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的34名专科医生,以及22名患者共同编写了《炎症性肠病患者共识》。
在专科医生的严格把关下,《共识》的专业含金量颇高,干货满满,全是临床上最前沿、最先进,最受认可的知识;又由于患者的加入,《共识》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
陈焰举例说,《共识》里有详细的就医流程,门诊要带哪些资料,如何将资料分门别类等等,“我们医生可能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东西,完全想不到要写进共识,但对患者来说是很实用的信息,最后也能帮助医生和患者良好沟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空**医院吴开春教授从学组层面支持和肯定了《患者共识》的发布及其意义,他相信这本共识能够使患者了解更多、更权威、更全面的IBD的知识,对于指导患者日常的生活、治疗和疾病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5月19日,《炎症性肠病患者共识》的发布会上,还有多位患者分享了自己与疾病抗争的故事。
瑶瑶,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江南美女。她既是一个CD患者,同时也是一名CCCF志愿者。她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人不要脆弱,不要抱怨。要敢于面对,要懂得爱,懂得感恩。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然后为自己鲜艳的人生上色!
另一名CCCF志愿者严凯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原先不想学医的他,如今却拥有了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3年前,他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被这个大家庭彼此温暖、鼓励和敬业所打动,让他重新找到了使命感,也找到了人生新的目标。正如他所说:医学一道,于我就如同高山,山下仰望毫无意义,我只是爬山就好了。
全国多个城市的著名地标点亮紫灯,呼吁公众提高炎症性肠病的社会认知,共同帮助炎症性肠病患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