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四川援鄂医疗队上得临床,下得厨房,
TUhjnbcbe - 2023/9/22 20:34:00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281760.html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7日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四川省先后派出10支医疗队、3支疾控队等支援力量,共计名医疗卫生人员驰援湖北,这些队员中不仅有优秀的医生、护士,还有很多特殊的“战士”。他们奋战在平日鲜为人知的岗位上,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3月6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探访了其中4个岗位,队员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流动药房”驾驶员徐建:

我曾开着巨无霸卡车进震区

车高近4米、车身长近6米,车轮就有近一人高,这样的一辆庞然大物就是徐建的座驾和伙伴。9年里,他曾驾驶着这辆“巨无霸”穿梭在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现场,将一车车紧急救援医疗物资送到一线。如今,他又和伙伴一起来到了武汉。

驾驶员徐建

49岁的徐建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也是物资装备车驾驶员。2月5日凌晨3点,他和其他队员连续驾驶22小时抵达武汉。

医院急诊救护车司机,年加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后,他就成为7台装备车驾驶员之一。

从外观上看,徐建驾驶的装备车跟普通的集装箱货车差不多,但打开厢门,车厢的后半截就是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满了各种药品、医疗器械、担架、设备、急救包、呼吸机。车厢的前半部分则是一个小药房,里面一格格存放着大量常见药品,还有两台小冰箱用于保存各类疫苗。

徐建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车上装载的药品和物资医院使用的,整车载重量是5吨,平时都会储备充足各类医疗物资。每次出行前,车辆都要携带足够7—10天使用的药品,抵达指定地点后,装备车在30分钟内就可完全展开,变成一座仓库和药房,由随队药师进行药物发放。

相伴9年,徐建对“老伙计”的性能了如指掌,他曾驾车先后参加过4次地震救援,将“巨无霸”开出了赛车的感觉。芦山地震时,他驾车绕行荥经县一段山区省道,道路崎岖狭小,头顶就是悬崖,就是在这样陌生的道路上,他安全抵达目的地。

“我们救援队一共有7台装备车,有应急手术车、有应急帐篷车,7台车全部展开需要3个小时,医院的配置水平。”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后勤车队队长付劼说。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王学杰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救援队这次有72人、12台车驰援武汉,其中有24名是装备车驾驶员,先后支医院医院。

营养科营养师胡泽*:

国家一级厨师甘当“伙头*”

香喷喷的番茄烧牛肉、可口滋补的山药老鸭汤……3月6日中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吃到了胡大厨亲手烧制的菜肴,赞不绝口。15斤番茄、12斤牛肉,在两口锅里翻腾,在胡大厨的妙手烹饪下,“大锅菜”烧出了“小灶”的味道。

膳食保障组组长胡泽*

胡大厨叫胡泽*,44岁,2月5日跟他的“野战餐车”一起抵达武汉,现在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膳食保障组组长,也是队员和驻地酒店公认的厨师长。

胡泽*是泸州人,18岁外出打工,年开始学习厨师,烧得一手好川菜。年,他放弃在酒店的工医院,医院的厨师长。年,胡泽*成为国家一级厨师,同年也考取了国家公共营养师,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平时负责为全员万余医护患者提供安全美味的餐饮服务。同时,他也是四川省一档电视养生节目的嘉宾,迄今已在电视上给观众教授数百道川菜做法,深受欢迎。

年,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始筹备时,他就是元老之一,随队参与了几乎所有的大型救援行动,负责后勤支援。“来到武汉是第一次进行城市救援,后勤条件好太多了。”胡泽*感叹的说。此前他参与的行动基本上都是在野外或者废墟中,他印象中“最惨”的一次是年尼泊尔大地震,他只带了菜板、菜刀和几个盆子就随队出国了,现场连灶都没有,只能找到什么做什么,这也很考验厨师的功力。

为了让前方队员吃好,他带来了4吨生活物资,有几百斤大米、多斤蔬菜、巧克力、火腿肠、八宝粥、牛肉干等,还有蛋白粉、各种膳食纤维等。

考虑到救援队负责方舱,队员体力消耗很大,胡泽*对一日三餐都做了精心安排:早餐是加了蛋白粉的稀饭,有时候还有牛肉面;午饭以酒店提供的盒饭为主,他会自制一个炒的肉菜,盒饭的内容也是他和酒店一起敲定的;晚饭最重要,他会烹制诸多肉食,例如扣肉、土豆烧排骨、烧牛肉、香辣虾等,再加上一个青菜汤,保证自然摄取的营养均衡。

呼吸治疗师王鹏:

做好患者呼吸损伤风险的控制人

31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呼吸治疗师,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积累了9年的临床经验。2月7日,他随队来到武汉,目医院东院区工作。他和另外一位呼吸治疗师一起负责23、24病区的80张床位,目前仍有7位患者是危重症病人。

呼吸治疗师王鹏和同事

王鹏说,呼吸治疗师目前是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一个新兴职业,他目前每天的工作主要包括识别高呼吸损伤风险的患者、辅助制定治疗方案、调试呼吸支持设备、参与人工气道建立及后期管理、确保危重症患者转运时呼吸安全等。“其实这些工作归纳起来,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做好患者呼吸损伤风险的控制。”王鹏说。

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迅速,为了尽快识别出病情严重的患者,王鹏会结合患者的呼吸情况及其他生命体征,综合判断患者病情所处的阶段,并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方面的处置。他平时也会教给普通患者用“数呼吸”的方法来自检,“正常人平静时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是12到20次左右,如果这个数字超过了25次,那么就意味着病情加重的风险加大,需要报告医生。”

病人的病情加重后,会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王鹏需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精确判断出病人所处的阶段,并配合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支持主要有普通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和人工模肺5种诊疗方法,它们对应的是不同病情的患者,不能一概而论,王鹏的建议会在诊疗方案决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而言,他们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治疗的舒适度对于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王鹏和同事每天要进病房2次,每次4—6个小时,他们需要守候在病人床前,一方面是给病人信心和安慰,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随时监控各种仪器反馈的信号,从中找到最适合的点,将呼吸支持的参数一点点调节到最佳状态,“病人的不适减少到最小,治疗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

“很多人认为做了气管插管的病人最危险,其实不然。”王鹏说,插管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各种设备支撑,相对安全,而没有做插管的重症患者的风险其实更高,因为他们的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在恶化,而呼吸治疗师们希望能将患者呼吸稳定在相对安全区域,要付出的努力更大,“我们管理未插管的重症患者的精力是插管患者的两倍以上。”

来汉29天,王鹏参与诊疗了70多位患者,其中有10多人是危重症患者,目前已有6人转危为安,“我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患者重获自由的呼吸。”王鹏说。

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

打通供氧“肠梗阻”

“作为非临床医务人员,我此前从没想到自己也会有机会来到武汉。”41医院基建运行部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说。火线受命的他来到武汉后,医院东院的供氧问题一周内迎刃而解,患者治疗效果大为提高。

张宏伟和同事

2月7日,张宏伟随四川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医院整建制)来汉,他是队伍中唯一一名非临床医务人员,他接到的紧急命令就医院的供氧问题。

在随后的对整个院区和隔离病房内的用氧情况了解中,发现实际情况比他想象中还要严重一些。病区普遍存在供氧不足、氧气压力过低的问题,楼层较低的病区情况稍轻一点,位于高楼层的病区,氧气压力连正常值的一半都没有,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等医疗设备都无法正常使用,给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供氧不足的问题,医院只能临时利用钢瓶氧暂渡难关,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瓶体本身很重,满瓶时瓶内压力高,搬运、存储、运输都很麻烦,使用上高耗氧的呼吸治疗设备,一瓶氧气只能用2~4个小时,频繁换瓶,加上瓶身的消*,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医用制氧机也没法使用,原因是病区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制氧机,同时,制氧机使用时还需考虑用电负荷、噪音、产氧量和氧气质量是否满足需求等诸多问题。

经过走访调查,张宏伟发现,该院的液氧贮罐容积足够大,导致病区氧气供应不足、氧压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心供氧系统供氧量无法满足井喷的用氧需求,以至于气化器气化能力不足,供氧管道口径偏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院方共同商讨后,确定了新增2台大气化量的气化器,同时开通了每层病房的备用管道,对氧气输送造成节流的一些装置进行处理,提高液氧站氧气输出压力的改造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改造准备期间所负责的病房内用氧,他建议临时采用钢瓶氧,加上从医院紧急调来的10套钢瓶减压阀带气体终端插座,保障了氧气供应,并临时编写了瓶氧减压器安装指南。

2月15日,医院中心供氧改造完成,液氧站氧气输出能力和管网的输送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截至目前,病房内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等医疗设备用氧正常,整个院区的用氧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文/图记者史强通讯员王路炜晏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援鄂医疗队上得临床,下得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