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李淼杨振宁就读的西南联大10年前,杨振宁先生出版了《曙光集》,今年,他和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关于书名,他写道:“10年以前,在《曙光集》的前言里,我这样解释为什么取了这个书名: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这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的,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我自己看不到了。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杨先生今年96岁了,他都觉得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看到天大亮。当然,他将看到的是东方之光。还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第一次聆听了杨先生的学术报告,那年我大约18岁,杨先生应该是58岁。我清楚地记得他讲中微子,数次提到泡利。当时,杨先生说,本来计划是小范围讲,没有想到来了这么多本科生,估计还有很多是文科生。沃尔夫冈·泡利再以后,我决定进入所谓物理学大统一的研究,这基本完全和杨先生同行了。23岁那年,我去了意大利的迪里亚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已经开始研究弦论。在那个中心的图书馆,我拿到一本杨振宁的文集。所谓文集,基本上是他自己挑选出来的物理学论文。印象最深的是,那本书的第一页用中英文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诗道出了杨先生内心的想法,那就是要写留得下来的文章。毫无疑问,那个文集里至少有几篇论文是留得下来的。一篇就是杨先生和李*道一起获诺贝尔奖的论文,还有一篇是杨先生和米尔斯合作的关于规范场的论文。所以,杨先生身上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那就是做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至少,杨先生做到了立功和立言。这样,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心目中的第一位英雄是爱因斯坦,第二位是海森堡,再数下来,就是杨振宁了。当然,过了50岁,我的英雄变了,连爱因斯坦都不再是我的英雄,因为我做不到了。现在的英雄,变成卡尔·萨根和贾雷德·戴蒙德,一来这两位也都是学者,二来他们跨界,我一不小心也许还能做到。卡尔·萨根今年三月,霍金去世,有人问了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哲学之问”:到底霍金更伟大还是杨振宁更伟大?我的回答是,作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贡献更大。经常有人说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这种说法不对。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社会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今后五十年也许不会再有社会影响这么大的科学家出现。在杨先生的后半生,他几乎不怎么看好粒子物理学了,转身去支持粒子物理学最大的“敌人”凝聚态物理。他一直认为粒子物理没有前途。今天来看他的态度,他几乎是对的。的确,在标准模型建立之后,所有的粒子物理新理论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最近,中国物理学界出现了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论。不出意外,杨先生反对建。他一共列了七个理由。其中,我最支持的是:找超对称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今后很可能也找不到。你看,我花了二十年研究超弦理论,后来放弃了,就是因为我不太相信这个理论在今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里会有实验验证。李淼心里有诗和远方眼下有科学和科普以及跨界人生《小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END·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