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通讯员赵慧慧
眼下,北京与疫情的较量正处于胶着状态。截至5月9日,全市共有高风险地区21个,中风险地区35个。
本轮疫情中,北京朝阳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报告的病例数已经超过人,近期,朝阳区也在执行全区居家办公等“静下来”的防控措施,尤其是管控区,居民要做到足不出户。那么,中高风险地区的百姓如果有就医需要该怎么办?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访了朝阳区重点地区百姓出现急症需就医的全流程,了解了其中的细节,以及背后每个岗位人员的努力。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科科长王景波说道,小区一旦管控,解决居民的医疗需求是重中之重,“不能耽误”。这意味着,与新冠病*较量的同时,针对居民急症的“就医转运战”也拉开了序幕。
向前一步,摸排有就医需求的重点对象
打通重点区域居民就医通道,得在寻常的疫情防控准备中,向前走一步。
朝阳区建外街道防疫小组负责转运协调的上官林立就对区域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介绍,位于封管控区域内的建外街道光辉里小区有11栋楼,住着户居民,老年人、孕产妇等人群一直是防疫小组的重点关照对象。
防疫小组在每栋楼选出了楼长和“管家”,统计摸排楼内居民信息,建立专门台账,“什么事儿都向前一步做好”。
他解释,针对重点人群的需求,先由每栋楼楼长进行初步统计,再汇总到防疫小组与社区医生处进行研判协调,需要就医医院和车辆,并在转运当天安排专人全程陪同就医,“几点走,几点回,所有的时间都可查”。
如果遇上紧急情况,小区外的5辆应急保障车随时待命,通过“绿色通道”转运患者。
上官林立(左)根据居民台账协调转运就医事宜。(受访者供图)
王景波告诉记者,此次北京疫情较为严重的朝阳区,早就未雨绸缪制定了关于封管控小区居民的就医规范,并根据疫情形势不断调整完善,指医院等。
同时,提前摸排朝阳区各街乡居民的就医需求,例如需要定期透析的患者及孕产妇等,早做准备。
此外,还对重点区域有需求的患者实行分类救治,“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就诊需求小,开药需求大,那么就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应开尽开,保证患者用药。”王景波说。
最近,在朝阳区的重点区域内,不少小区每天都会出现“派活儿”购药的场景。
“明医院,再医院。药还真不少,明天得早点出发。”在潘家园疫情防控保障专班办公室内,购药组成员王倩定时“接活儿”,规划第二天的购药工作。
“帮助居民买药可不单是一个体力活儿。”潘家园街道相关负责人吴颖介绍,当前,潘家园街道共有41栋楼属于封管控区,包括多户居民,购药需求量大,药品种类多。
街道探索出一套闭环送药机制,每天由封管控区内的服务保障人员登记居民需求,上报数据组,数据组将信息提交给就医保障组的医生研判,医生确认好药品名、医院后,再由数据组将信息分派给购药组,购药组成员在采购完药品后,将药品放在对应小区的货架上,由封管控区内的服务保障人员送至居民家门口,完成闭环购药。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相关的购药流程我已经很熟悉了。”王倩说,像这样的“跑腿”行动,上午、下午各一次,“累是累点,但是能为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心里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最后一公里,连通转运桥梁
5月5日,朝阳区建外街道防疫小组同时接到8通就医诉求电话,其中一通来自即将生产的张女士。
当天,从防疫小组上门接张女士,到医院,整个转运过程只花了15分钟。
“说实话,这是一场阻击战,小区就像特殊的战场。”转运负责人上官林立从部队退役后,成为了建外街道办事处负责民生保障工作的一员,如今又成为了街道防疫小组的“尖兵”。
自从加入防疫小组后,大家都处于“闻令而动”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忙的时候,夜里一点还得对接转运信息,睡下三四个小时后又得为新一天的转运工作做准备,确保每一位居民的就医需求都能及时解决。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曾对媒体表示,疫情期间,需要承担院前急救、疫情转运、就医摆渡三大任务。
根据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供的数据,4月22日至5月4日12点,朝阳区每日投入大巴车10辆,考斯特中巴车28辆,GL8车12辆,救护车辆(其中负压救护车52辆)保证辖区运力,承担辖区城市运行、专项转运以及封、管控社区居民外出就医等工作。
其中配置的GL8车12辆和救护车5辆进行片区预约制外出就医值守,完成封、管控社区居民外出就医共计人次。据统计,就医需求占比较大的是外出透析,约16%;就医后回家占比8%,产检占比5%。
为畅通居民就医通道,北京市交通委也及时协调首汽约车抽调了辆车投入到了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双井街道、十八里店乡等7个街乡的管控区,为非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预约出行服务。
24小时全天候在线是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的常态。5月2日,90后的“急救新人”卫文静录入居民就医信息时记得,有一名孕妇计划5月7日医院检查。
“巧的是,当晚11点多,我就接到了这个孕妇羊水破了的消息,她特别着急,我就马上上报中心派车了。”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封控小区就医流程比低风险区域复杂,但孕妇情况情急,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她家在打就医热线的时候也联系了警方,后来在警车的协助下顺利就医了。见证了各部门协调开启绿色通道,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卫文静说。
卫文静录入重点区域居民就医需求。(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供)
坚守一线,医护人员筑牢疫情防线
“既要全院总动员支援核酸采样,也要看好病区这一片‘家’。”医院医务部主任楚德国这样形容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工作。
王景波说,根据本轮疫情形势,北京市医院作为医院,打通转运救治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就医难题。
空间扩容,人员补充,全院医护人员齐上阵。楚德国介绍,医院根据就诊病情划分病区,将原先两个区域的感染科扩容为四个区域,同时额外抽调19名医生和15名护士进入感染科区域。
除线下的大增援外,线上还设立专家会诊群,收集朝阳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解决的病情,及时组织对应科室专家进行会诊。经专家研判后需进一步治疗的,立即协调社区转运患者。
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医生吴畏就接诊了一位居住在封管控楼区的外地在京务工人员。
当天下午4时左右,患者经医院。经过登记和相关检查化验后,初步判定患者罹患急性闭袢性肠梗阻。当时正在病房值班的吴畏会诊后判断,必须立即采取手术,如果拖延,可能危急患者生命。
“当天正好是缓冲病房建立的第一天”,吴畏说,根据《疫情期间普外科急危重症诊治流程》,医院专门设置针对重点区域患者的缓冲病区,并提前完成布置和环境消杀。5月2日凌晨5点左右,在麻醉科及手术室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全力配合下,患者平安返回缓冲病房。
吴畏(左一)与手术团队医生身着防护服投入工作。(医院/提供)
5月9日,医院发布调整通知,只接诊朝阳区封控和管控区域人员。王景波说道,除医院外,目前朝阳区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满足居民就诊需求,此外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尽力满足居民购药需求。
吴畏坦言,近期不医院里为患者治疗,还得外出增援附近社区的核酸检测,有时候白天做了一整天的核酸检测,夜里还得完成会诊或紧急手术,“如果穿上二级防护动手术,做完以后拖鞋里边全是水,全身跟水洗的一样”。
“特殊时期,特殊区域,穿着防护服工作,那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我们的医护人员有不少人疫情后就没回过家,一直坚守在一线。”楚德国说。
医护人员深入社区支援核酸检测。(医院/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