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胰腺异位又称异位胰腺、迷走胰腺、副胰腺,是指胰腺组织处于异常位置,与正常胰腺无解剖、无血管联系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胰异位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但也可见于胆道、肝、肺、纵隔或脑等组织。
多数胰腺异位患者无症状,通常是通过无关的手术、内镜检查或验尸时发现的,而胰腺异位的部分病人可能会有非特征性的症状,如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腹胀等。异位的胰腺大多预后较好,但也可发生胰腺炎或肿瘤等疾病。
01胰腺异位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
1、病因概述
胰异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畸形,目前在胰腺组织迁移理论(胚胎期胰腺组织迁移)、化生理论(内胚层细胞分化)和全能细胞分化理论。
2、基础病因
(1)迁移说:从胰腺体中分离出原始的胰腺成分,并迁移至发育中的胃肠系统,形成成熟的胰腺组织。
(2)化生学说:胚胎发育期间,内皮组织向粘膜下层转移,并转变成胰腺组织。
(3)全能细胞说:肠内胚层细胞分化成胰腺组织。
3、症状概述
胰异位通常是无症状的,如果有症状,也不具特异性,主要与胰腺病变的部位、自身大小、粘膜受累及胰腺疾病有关。消化道出血、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均可出现。
4、并发症
(1)胰腺组织是异位的,也有可能发生胰腺组织的病变,比如原位胰腺炎、假性囊肿、良恶性肿瘤等。
(2)其它胰腺异位并发症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肠套叠等,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呕血、黑便、腹胀等。
02病人患病后,应听从医生安排做好检查
1、预期检验
病人出现腹痛、反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假如有胰腺异位的嫌疑,建议做胃镜、肠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腹部CT、腹部MRI等检查,明确病情,判断病情。
2、身体检查
触诊:部分病人会有上腹部压痛。
3、影像学检查
(1)超声内镜检查
采用超声与内窥镜相结合的检查,即内置有一超音波探头,可通过区分病变起源层次的初步定性判断,并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及病变的内部回声和边界情况。异位常发生在消化道3、4层,或与之同时出现,常表现为边缘模糊、中度回声不清、边缘不均匀性病变。
(2)消化道造影
检测之前,病人需要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X线检查。胰异位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基底宽,表面光整,边界清晰。中心小钡斑填充在正位投照时,出现在腹部中部,我们称之为“脐样征”;切线位投照时出现细管状致密影,我们称之为“导管征”。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3)CT检查
病灶一般较小(3cm),表现为胃肠道壁内椭圆形肿块,边缘不清晰或微裂,病灶密度及增强特征依赖于病理学成分。
(4)MRI检查
胰腺异位与原位胰腺的正常信号存在于所有的成像序列中。MRCP可以识别胰胆管的基本导管系统,并帮助鉴别胰腺异位和其他粘膜下病变。
4、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内镜下取病理切片检查是目前明确诊断的首选。
5、其他检验
内镜或肠镜检查:医生将带摄像机的导管插入胃或肠内,可直接观察异位胰腺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表面及周围粘膜等情况。如有需要,医生会同时取一个内镜标本做病理检查。
6、分析原理
该病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需要依靠病理检查。对那些位于粘膜下层的消化道病人,内镜+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首选。另外,依靠消化道造影、CT、MRI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胰腺异位。确诊时医生需要排除一些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肠道间质瘤等。
7、区别诊断
(1)慢性胃炎
以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不振、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也不一致。个别病人可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内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可以区分两者。
(2)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肿瘤以腹部疼痛、压痛或反跳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排便习惯等为主要症状。两种方法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两者。间质瘤常发生在胃底或胃体内,多数呈腔外形生长方式,有时呈混合方式,即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异位通常发生在胃窦内,多为腔内型。
8、精神护理
(1)心理特征
病人因对胰腺异位认识不足,常有疑惑、恐惧心理,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心理护理。
(2)心理护理
家属应多关心、安慰病人,增强病人信心,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病人可通过下棋、看报纸、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9、术后护理
(1)病人和家属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
病人易出现焦虑、烦躁、便血、呕血、腹胀、腹痛,或出现咽痛不适,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2)饮食护理
手术后24小时内应禁食,然后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慢慢的就能正常饮食了。
10、日常管理
(1)要想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可以适当多运动。
(2)要有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3)保持休息环境干净、安静、舒适,保持心情舒畅、愉快。
结语:胰腺异位不能自愈,无症状的人可以终身不被发现,有症状的人或其他手术的偶然发现者多能通过手术根治,不会复发。胰腺异位可并发胰腺炎、肿瘤、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套叠等。做好心理护理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家人要多关心、安慰病人,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