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钱学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且钱学森还翻译了3个“高频词汇”。那究竟都是哪些词语,而他又是如何翻译的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师从当时世界著名大科学家冯·卡门。到年,留美20年的钱学森携家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留美期间,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成为当时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不过,钱学森始终都心系祖国的发展,要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全都奉献给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钱学森回国后,便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从事火箭和导弹,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并将胜利的曙光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年10月17号,我国第一个原子弹成功爆炸,到年6月17号,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再到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如此种种,都离不开钱学森的付出和努力。
钱学森在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工作时,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文献资料中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当时,很多尖端科技的资料文献都是英文的,虽然钱学森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就很难理解了。于是,钱学在翻译英文资料的时候,为了让一些专有名词便于理解和记忆,他就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逻辑。下面,小编给就您说3个例子:
第一:导弹。
导弹的翻译来着于英文单词“missile”,本意是“发射物”,即将物体发射出去,因此翻译成“飞弹”会更加的准确。另外,就导弹的本身来说,它有制导的特性,即人为控制,所以在英文单词中的“guidedmissile”,才符合导弹的根本含义。
后来很多专家就纠结了,到底“missile”是翻译导弹呢?还是翻译成飞弹呢?关键时刻,钱学森主张翻译成导弹——可以引导的炸弹,虽然意思上有些偏离,但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懂,而如果翻译成飞弹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了,举例来说,子弹算不算飞弹,炮弹算不算飞弹,另外在气势上也差了一大截,最后大家也都一致同意钱学森的看法。
第二:激光。
激光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它的翻译来着于英文单词“laser”,而且还是个合成词语,即“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的单词首字母,字面意思就是“激射光辐射放大”,看起来十分冗长,而且也让人看得云里雾不明白。
后来有人直接音译为“莱射”,但钱学森看了之后又感觉不知所云,于是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琢磨,认为既要忠实单词的本意,还要让人看得明白,最重要的是要短小和简洁,最后便将“laser”翻译成了激光,既能体现它是光和波的本质,而且“激”也能反映出光的速度之快。
第三:航天飞机。
现如今,我们对“航天飞机”这一名词都不陌生,但它之前根本就不叫这个名字,而被称之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来自于美国的叫法——“Heavenandearthtransportationsystem”,字面意思就是,从天上到地下来回运东西的一种机器系统。
后来,钱学森一看这翻译,笑得合不拢嘴,虽然翻译的意思没错,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毕竟当时国内还没多少人见过航天飞机。不过对钱学森来说,他就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在美国研究过航天飞机,并称之为“带翅膀的火箭”,于是钱学森就将其改为了航天飞机。
从钱学森回国,到中国航空航天的崛起,钱学森当之无愧是伟大的“奠基人”。另外,在中国的物理力学领域,工程控制领域和系统科学领域等,钱学森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他的研究方式,以及所提出概念和理论,都在此后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不断的努力奋斗,积极进取。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