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祺、蔡诗诗
8月11日,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八届“银蛇奖”获奖者名单公布,一批80后医学专家脱颖而出。医院(医院)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骨肿瘤科主任孙伟获得本届“银蛇奖”二等奖。银蛇奖是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很多医学大家都是从银蛇奖中走来。提起骨肿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人间世2》第一集中的几个患骨肿瘤孩子,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收治的病人。纪录片《人间世》孙伟介绍,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初诊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现在已经达到70%以上,手术保肢率达到80%以上。如果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很多孩子可以长期生存,过上正常的生活。那些长期存活的患者,有些人会时常回到市一,参加科室组织的患友会,给正在接受治疗的小患友们加油、鼓劲!在孙伟的团队,提高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针对目前骨肉瘤治疗的瓶颈以及晚期骨肉瘤的临床治疗难点,积极开展各类临床研究,探索骨肉瘤治疗的新手段、新方法,同时亦为提升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开拓创新。医院骨肿瘤科(北)主任孙伟目前临床在为一些得了骨肉瘤的小患者进行保肢手术时,为了保住肢体功能需要植入肿瘤型人工关节,随着孩子们不断长高,未生病的腿逐渐比植入人工关节的腿长,成年后免不了变成“翘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以跟着孩子“长高”的黑科技——无创可延长人工关节正在研发当中。此外,可以弥补骨组织缺损的生物材料的临床研究也在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展开。这些温柔的黑科技,正在改变中国骨肿瘤的治疗模式。期待人工关节跟着孩子同步“长高”和其他癌种相比,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并不高,大约百万分之一至三,但致残率很高。儿童骨肿瘤患者的保肢技术是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的特色优势之一,目前医院骨肿瘤手术保肢率达到了8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70%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国际上的生存率无差别。孙伟(左)在手术中孩子可以长期生存了,孩子不用截肢了,接下来,患病的孩子自然希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正常地生活和成长。医生在为儿童进行保肢手术时,尽可能地使用一些生物重建的方法,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的骨骺,把对患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在很多情况下,患儿依然会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只能穿特制的鞋子才能正常走路。目前可以做到开刀来延长人工关节的长度而做到肢体的延长,但每次延长需要进行有创的手术,而手术就意味着感染风险的增加。为此,“无创可延长假体”技术应运而生。孙伟介绍,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正在与微创集团研发团队合作研发适用于中国患儿的“无创可延长假体”。他介绍,这种技术靠磁力拉长孩子体内的人工关节,不需要开刀,在磁力的作用下,人工在关节体内延长,这种技术将为患者大大减轻痛苦。国外此前已经有无创可延长假体,但因为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而且价格非常昂贵——需要十多万美元,因此在国内的小患者并没有用上。孙伟表示,团队已经开始积累中国孩子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研发适合中国患儿使用的、价格相对较低的“无创可延长假体”。生物重建,金属“变”骨头市一骨肿瘤科由市一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内著名的骨肿瘤专家蔡郑东教授创建,而蔡教授最擅长的是骨盆和骶骨肿瘤的切除,孙伟主任在蔡教授的手把手带教下,继承了这门绝活,并在传统的外科技术上,结合新兴科技,提升手术效果。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是一种风险大、难度高的手术。闯过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医生还要解决手术后骨盆的缺损怎么补的难题,如果缺损得不到修补,患者将面临无法行走甚至卧床。过去的十年,3D打印技术在骨盆重建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使得骨盆手术缺损的修补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不过,就算是有了3D打印技术,修补破损部位的依然还是金属材料,金属在长期的受力之后,会产生“疲劳”,影响功能。孙伟介绍,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如今在骨盆手术缺损的生物重建上已经探索出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已经为很多患者完成了手术,还将技医院。所谓生物重建,就是从病人其他地方取一段骨头,用来修补缺损的骨盆。通俗而言就像是“拆东墙补西墙”,只是这种“拆”并不影响东墙的安全。骨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成为修补部位的一部分。除了用自己的骨头,团队还探索用新材料——钽来修补骨缺损。钽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骨组织会向钽的内部空隙中生长、血管也会长进去,最终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在外科治疗越来越趋向精细化的当下,团队又把目光聚焦于精准切除。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靠医生的眼睛和经验,改变需要交叉学科的助力。孙伟创新性地将O-Arm导航系统应用到骨盆、骶骨肿瘤的外科切除,这种国外亦鲜有报道的创新方法让团队看到了骨肿瘤精准外科的曙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相当于医生在手术中多了一双“眼睛”,不少切一点,也不多切一分,尽量地保留了正常的神经和骨组织。在国内骨肿瘤专业领域,孙伟带领的团队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谈到骨盆、骶骨肿瘤外科的新技术应用,同道们不得不想到医院骨肿瘤团队。研发新药,为生存率的提高努力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每年手术总量尤其是骨盆、骶骨肿瘤手术量均位于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每年为那么多患者提供治疗,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孙伟和团队的成员并没有选择“躺平”。他们每天都在为骨肿瘤生存率和治疗效果上的突破而努力。“目前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60%~70%,这个数字已经有30年没有突破了。要取得突破,要靠新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出现。”孙伟对《新民周刊》记者说。团队这些年在基于分子分型的骨肉瘤精准治疗策略用于高级别骨肉瘤患者辅助化疗等等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目前全科同期有十余项的新药、新疗法的临床试验,科室近年也实现了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3项,逐步形成了以原创成果转化设立临床试验的机制,从而提升骨肿瘤患者的远期疗效。“单纯按照传统的方法治疗,医生们可能比较轻松,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医院的优势学科,我们有责任推动治疗方法的进步,让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孙伟说:“也许在我退休前,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和现在比还是差别不大,但我们必须要去做研究,一个个小的改变通过日积月累,才能获得大的改变。”精耕骨肿瘤的一匹黑马骨肿瘤发病率低,患者人数相对比较少,因此全国专注于骨肿瘤诊疗的团队屈指可数。年,蔡郑东教授带着孙伟等骨干医生来到医院,创建骨肿瘤团队。如今,外地医生如果遇到疑难的骨肿瘤手术,会推荐病人到上海医院。这里的骨盆、骶骨肿瘤手术每年将近台。蔡郑东教授(左一)在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科室,团队成员特别有凝聚力。“现在大家说‘内卷’对吧?我们这里没有‘内卷’。大家各自有不同的专长,互相帮助和启发,朝着同样的目标努力。”孙伟说。市一骨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在骨科肿瘤专业内再分出亚专业发展的科室,医生们各自在亚专业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几乎所有临床男医生全是孙伟这样80后“正当打”的年纪。遇到问题,团队内会一起想办法解决,一起面对挑战。上海医院骨肿瘤科医生团队孙伟认为,他们的团队保持着比较“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他所说的“传统”,意思是师带徒时毫无保留地传授和放手让年轻人站上手术台的胸怀,年轻医生在团队里不断得到锻炼,成长很快。得益于科室优良的传统,这些年市一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涌现出多位优秀的青年人才,获得各种奖项。科研团队围绕着骨肉瘤的耐药、转移和新靶点等专题,科研成果也不断登上权威学术刊物。“在骨肿瘤这个专业上,每年全国有30多个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而我们市一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申请到的项目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近5年团队申请获得2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本领域中占全国总项目的十分之一。”孙伟介绍。不到十年时间,孙伟所在的团队成为国内骨肿瘤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上的一匹黑马,越来越多地提出引领性的理念。作为医院新一批的80后科主任,孙伟还担任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骨肿瘤科(北)主任。在新的管理岗位,他不仅仅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下发展学科,带领市一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继续创新突破。用父亲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