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中国汽车报
以下正文
年,汽车行业能摆脱“缺芯”困扰吗?从晶圆价格下降,到全球芯片产能的逐步恢复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随着美国芯片法案启动,新旧问题接踵而来。“‘缺芯’带来的保供问题虽然正在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情况完全好转,部分芯片供应还是短缺。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从根本上解决‘缺芯’难题依旧是一场持久战。”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供应链研究与合作中心主任高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随着国际头部汽车芯片企业产能逐渐恢复以及纷纷扩产,价格也开始回归理性,国产芯片企业面临不小的冲击。”国内某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毕竟国产芯片的规模和成本竞争力在短期内还不能和国外芯片企业相抗衡,因此当国外芯片恢复正常供应后,国外芯片还是车企的主要选择。”
在“芯荒”席卷汽车行业之前,国内车企采用的车用芯片基本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必须正视的是,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芯片企业的综合实力还较弱。“做到行业领先要具备4个条件:第一,优越的产品性能;第二,过硬的质量和可靠性;第三,有竞争力的成本控制;第四,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国内某汽车芯片领域专家坦言,“在国际头部企业产能紧张、芯片价格上涨的时段,国产芯片实现了短暂的替代,而一旦国外企业产能恢复,芯片价格回落,车企转而再次选择国外芯片也在常理之中。”
有业内人士预测,美国芯片法案的正式落地,至少在短期内会对国内芯片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目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对进口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度较高,按照芯片法案对出口的管制和技术封锁政策,一些项目和产能的落地或将推迟,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国内芯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市场份额下降。
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目前,尽管芯片产业的整体短缺情况有所缓解,但算力和稳定性高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仍较低,国产芯片的应用体量相对不足,国内芯片企业对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掌控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提高国产芯片应用率也成为汽车行业热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