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文坛可谓是群星璀璨、“神仙打架”,法国有维克多·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英国有查尔斯·狄更斯,美国有杰克·伦敦,俄国有乃至世界文坛最闪耀的文坛巨擘列夫·托尔斯泰,当然还有那个要同他决一死战的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豪们为十九世纪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他以其卷帙繁浩的创作,在对于人类复杂的、甚至分裂的人性及心理乃至变态精神的深刻描绘和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享誉世界的巨著,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宗教、政治与个人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追溯到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权力、信仰与自由等等人类社会最根源性的问题上。
《罪与罚》讲述一个大学生罗佳在穷困潦倒之下,认为自己是可以超越法律约束、为所欲为的超人,因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但是杀人之后,罗佳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超人,内心的痛苦时时刻刻折磨着他的神经。后来,他与基督徒姑娘索尼雅认识并相爱,最终在索尼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途中,他决心皈依东正教,从中得到救赎。
小说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权力、信仰与自由等等人类社会最根源性问题的思考。本文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罗佳从堕落深渊到得到救赎的历程。
01.饥寒起盗心,生活落魄导致罗佳堕落深渊;在漠视道德与法律之下,罗佳选择罪恶
主人公罗佳生活在彼得堡贫民区中一个“没有钱、没有食物,甚至没有光”的小屋子里。他是个优秀的大学生,偶尔发表文章、做翻译,赚点稿费,但是入不敷出的罗佳只得辍学。在交不起房租的窘境下,房东扬言要轰走罗佳。于是,罗佳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在罗佳看来,这种做法没什么不道德,因为老太婆像是吸血的虱子,而自己靠这笔钱渡过难关之后,将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并千百倍地回报社会。家庭经济状况的一落千丈,以及家庭成员的不幸,使得罗佳的想法逐渐化为现实。在杀了房东后,却被他人看到,于是罗佳只能也杀了她灭口。
在之前,罗佳一直认为自己是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暂时运气不好,相对的,老太婆就是这个社会的蛀虫,杀了她,就是为民除害,而自己也能落得个行侠仗义的好名声。
“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于是,罗佳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认为自己是站在上帝的一边,来惩罚那些作恶之人。犯罪之人,总是醉心于找借口,以便慰藉自己,减轻罪恶感。而生活落魄便成为罗佳堕落深渊的借口。
02.“刺猬效应”使得罗佳对他人甚至全世界采取防御、抵抗的态度,如同如临大敌的刺猬蜷缩自己,对抗全世界
罗佳并没有因自己的“壮举”而兴奋,相反,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原本打算自首的罗佳,在他人的不怀好意下,打消了念头。罗佳觉得,别人对他说的所有话都像是在试探他,要套他的话,他要做出防御和反击。他一遍又一遍跟别人解释着他的“超人理论”。
他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占少数,他们是“超人”、是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他们的罪行都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最终将打破旧的法律,建立新的秩序。另一部分占大多数,他们是普通人,只能遵守现有的规矩,对于命运只能选择逆来顺受。罗佳一直认为,自己是少数人中的一员,他也一直用这个理论来支撑着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相信,自己杀掉的只是一只社会的虱子。
在“超人理论”下,罗佳更加觉得自己是英雄,自己就是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是法律的创造人,恶人只能匍匐在他脚下。自己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拯救芸芸众生。罗佳迷失在“自我精神世界”中,他逐渐堕落到更深的黑暗中。
《罪与罚》剧照
03.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的瓦解,是罗佳得到救赎的曙光的初现
罗佳的“超人理论”,因一个人的出现,才轰然崩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是《罪与罚》中最神秘的人物,正是他看穿了罗佳杀人的事实,并且指出了罗佳的理论根本毫无道理,罗佳杀人也绝不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福祉,这一切击碎了罗佳的精神支柱。
他以此要挟罗佳,企图对罗佳的妹妹图谋不轨。但罗佳的妹妹说,自己永远也不会真正爱上他后,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居然自杀了。有人说斯维德里加伊洛夫的灵魂缺少信仰,他同样被自己杀人的行为折磨着,所以,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又自知救赎无望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来解脱自己;也有人说他是爱而不得后的绝望才选择自我解脱,以求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无论是哪种猜测,都是十分戏剧性的结果。
在马尔美拉多夫(恋人索尼娅的父亲)的葬礼结束后,罗佳向索尼雅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杀人只是为了自己,他压根儿不是什么超人,他也只是一只虱子而已。所以,他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也真正杀死了自己。最终,在索尼雅的规劝下,罗佳选择了自首。庆幸地是,人们认为罗佳杀人的行为发生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最终,罗佳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
罗佳脱下“超人”的外衣,是他放弃对全世界的对抗的开始,也是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的瓦解,他由作茧自缚的自我封闭,朝着破茧而出的方向转变,黑暗的深渊渐渐消失。罗佳得到救赎的曙光的出现。
04.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包括内心;罗佳与索尼娅的爱情,是罗佳得到救赎的一剂良药
罗佳去自首的时候,恰巧遇到被马车撞伤、奄奄一息的马尔美拉多夫。虽然罗佳和马尔美拉多夫只有一面之缘,但是看到被马撞伤的马尔美拉多夫他没有犹豫,马上请来了大夫。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罗佳把刚刚拿到的钱,都给了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人,用来办丧事。
索尼雅来邀请罗佳参加马尔美拉多夫的葬礼。虽然索尼雅靠卖淫养家,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她整个人都散发着神圣的光芒,它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圣愚”文化。圣愚产生于11世纪,盛行于16到17世纪。圣愚们大多是文盲,他们衣服破烂,到处流浪,到处辱骂他人。这些怪人被当作基督教的先知,具有通神的法力。在《罪与罚》里,把卖淫和圣洁两个极端融于一身的索尼雅,就是典型的圣愚形象。
在索尼雅的规劝下,罗佳选择了自首。最终,罗佳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但。罗佳并没有因为判决而获得解脱。在流放途中,他他开始不断怀疑,自己到底是狮子还是一个人。如果是虱子,那么杀了人的他就该死,可是他还活着;如果他是一个人,为什么又和虱子一样,过着毫无意义也无法选择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他忽然领悟,既然自己曾经的信仰已经崩塌,为什么不能让索尼雅的信仰变成自己的信仰呢?于是,他跪倒在索尼雅面前,接受了她的爱,也接受了基督的洗礼。
《罪与罚》剧照
爱能让人卸下一切防备与伪装。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在罗佳看来,索尼娅就是他的太阳,就是他的信仰,正是与索尼娅的爱情,才彻底将罗佳从深渊中拯救出,同样因爱情,罗佳得到了最后的救赎。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在他的学说中阐述了“三重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罪与罚》中犯罪的罗佳、忏悔的罗佳和得到救赎的罗佳,对应着罗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罗佳为了自己的生存,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并自欺欺人地认为是替天行道;自我是面对现实世界的我,罗佳在杀人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陷入了地狱般的煎熬中;超我就是理想化的我,故事的结尾处罗佳背负了苦难的十字架,得到了最后的救赎。可以说,杀人是本我驱使下的膨胀,而良心的拷问则是自我与本我的斗争,最后的忏悔是超我最终胜利的体现。
《罪与罚》是不朽的经典,是一场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信仰与自由的宏伟的思考。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与罚》中的罗佳,等待被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