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
他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二战同盟国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
他亦是历经三起三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人物,这就是蒋介石。
谁的一生都会经历大起大落,蒋介石也不例外。从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22年中,三次从最高位置上下野,辞归故里。而这三次下野,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以退为进。那蒋介石为何会遭遇三次下野,在这诡谲风云的背后又有何缘故呢?今天史君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位黄埔军校校长、中华民国总统三次下野的历程。
第一次下野
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受到孙中山先生器重的蒋介石被派到了上海以及哈尔滨进行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
年7月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虽然期间受到粤军的打压排挤,但蒋介石并未就此放弃革命的信心,并善于抓住机遇,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信赖。年,属于蒋介石的机会终于来了。
由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被迫在永丰舰上避难。
陈炯明在这危急关头,蒋介石连忙赶往了广州,亲自登舰在孙中山身边随侍了40余日,之后蒋介石还专门亲自写了《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完全取得了孙中山极大的信任和器重。
有了与国父“同生共死”的交情,蒋介石也是“扶摇直上”。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又被派往了苏联学习军事、政治以及党务。
第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吸取了因为没有枪杆子,所导致的革命胜利果实被盗取的现象。在联俄联共的思想指导下,创办了黄埔军校,改组了同盟会,建立了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并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有了政党,有了主义,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了北伐。但是就在胜利的曙光即将照耀大地的时候,蒋介石却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了曾经帮助过他的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也因此破裂。
当烈士的鲜血还没有干的时候,蒋介石就在血泊中建立起了“南京政权”。
此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也比较复杂,除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之外,还有汪精卫成立的武汉政府。这两个政府分别被称为“宁派”和“汉派”。另外,国民党大佬张继和邹鲁,也在年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与南京和武汉分庭抗礼。于是此时的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模式,就是两个政府,三个中央。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个统一的国家也不可能有两个政府。于是究竟谁是正统,谁能获得更强力度的支持,就成为了蒋介石和汪精卫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
如果从真正的实力上来说,汪精卫其实根本就无法和蒋介石比。
汪精卫原因很简单,蒋介石一生一共下台三次,也担任和卸任过很多的职务,但是有一个职务,一个称呼,蒋介石一辈子都在担任,那就是黄埔军校的校长。
通过对黄埔军校的管理,蒋介石中央军从低级军官到高级军官,基本上全都称呼蒋介石为校长。也因为这样的联系,使得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是真正掌握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身在武汉的汪精卫也很清楚这点,于是就拼命地拉拢地方上的实力派人物,比如像山西的阎锡山,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东北的张作霖。甚至还通过挑拨何应钦和蒋介石的关系,来施压蒋介石。
张作霖面对如此多的实力都来挤兑自己,蒋介石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于是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宣布“下野”。
这个虽然在表面看起来是军阀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所造成,但是其背后却是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具体表现。
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基本上民族工业非常虚弱,中国大部分的地区还是处于在农耕经济阶段。军阀要发展,搜刮民脂民膏几乎无法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于是除了搜刮以外,很多军阀都必须要向外国的银行借贷,用来购买武器和养兵。东北的张作霖,就是代表了日本在东北和华北的利益。武汉的汪精卫则是代表了英美在中国的利益,有这样的两股势力,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在年8月13日宣布下野之后,在该年的12月1号,就宣布和宋美龄结婚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获得宋氏家族背后英美势力的支持。
第二次下野
随着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合,代表着蒋介石背后的江浙财阀和欧美势力,已经把他视作其利益的代理人。于此相对应就是在财力上的鼎力支持。于是在国民党的二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又重新上台。
上了台的蒋介石,依靠黄埔军校的子弟兵以及背后财阀的支持,很快就重新组织了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东北的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宣布自己已经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是新的危机,又一次降临在蒋介石身上。
重新掌握权力的蒋介石,接下来要迫切完成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来自于日本的威胁。对于日本要侵略中国,其实在当时的中国政界,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所有的人都知道,日本必定要大举入侵中国。但是日本究竟什么时候大举进攻,就无法确定了。但面对日本的威胁,蒋介石的策略只有一条“攘外必先安内”。此时的蒋介石认为,红军对于国家的威胁,要远远地大于日本。
为了能剿灭红军,蒋介石多次调兵遣将前去围剿。为了支付庞大的军需物资费用,蒋介石疯狂的对国内的民族工商业进行榨取。年,当时注册的工厂有二百五十家,资本总额为1.7亿元。但是到了年,注册的工厂就剩下了八十二家,注册的资金也只有万元。与此同时,年年的战争,不断增加的赋税,也使得很多地方农业产业规模缩减,大量的人流离失所,农村的自然经济也濒临破产。年,四大家族设立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改革制度。一旦有经济危机,这个央行就疯狂的发行货币。在年的时候,元法币可以买一头鸡,但是到了年,就连买一只鸡都不够了。
当时的何应钦就算过一笔账,为了维持近乎两百万的军队,全国一年收入4万亿,有一万亿要还各国的贷款,还有三万亿要支付军费。由此可见,其消耗之大。
当然了,这些只是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的背后的原因,而导致蒋介石下野的导火索,则是胡汉民事件。
胡汉民为了扫除不同的声音,蒋介石在年的2月28日的时候,扣押了胡汉民。这个举动,这引起了国民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