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光明驱走黑夜,烟台开发区潮水派出所二楼一张靠窗的办公桌,洒下一片阳光。
桌子的主人再也不会回来,却每天被同事们争抢擦拭的一尘不染,在他们心中,他未曾走远。
他叫宁曙光,中共党员,潮水派出所四级警长,曾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2次。
6月5日晚上,宁曙光在处警返回途中突发心脏病,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6月6日0时46分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44岁。
他就这样突然地走了,没能看到城市第二天的曙光,没来得及跟家人告别,没能陪伴爱子10天后的中考。
他就这样恒久的永在,将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化为一道不灭的信念之光,留在人间。
他名曙光,释义光明、希望的曙光。
最后一个电话
6月5日晚上9点54分,潮水派出所副教导员赵福新的电话响起,里面传来宁曙光有气无力的话,“赵教,我胸闷、憋气,先休息一会,让所里同志先把笔录做了吧。”
一向刚强如铁的汉子,突然说出“休息”二字,赵福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没想到这是宁曙光一生打出的最后一个电话,而这个电话为公。
倒下前,宁曙光已是忙碌了一整天。
当天,轮到宁曙光和带班领导及另一名民警24小时值班,接处警情和紧急事宜。上午,他检查完辖区17个村的暂住人口和“九小场所”台账。下午,又监督检查辖区隧道作业现场,对涉及到任务清单上的29项检查项目逐一落实、签字,直到傍晚才回到派出所。
21时许,接到辖区一烧烤店有人打架的警情,宁曙光与1名民警、4名辅警到达现场,将斗殴双方带回所里。在笔录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名当事人有轻微伤,他又和同事把这人医院。
刚安顿好,宁曙光就感觉不舒服,于是给赵福新拨打了电话,并坚持要回所里,打算在值班室躺着缓一缓。
可是,情况越来越危急,他的同事随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过程中,赵福新建议用警车紧急送医与救护车接应,但又怕警车的颠簸会加重病情,宁曙光也不同意这样做。
一行人在派出所门口着急等待,来了!宁曙光被迅速抬上救护车进行急救,然而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力抢救,最终无力回天,宁曙光的生命定格在6月6日00:46分。
此时,夜正深,月半黯,黎明曙光未到,人间曙光惜别!
“爸爸前几天吃饭时说过胸口疼,医院看看,他说最近事太多,等忙完安保再说吧。”宁曙光的儿子说,他就是这样,工作永远排在第一位。
“我现在很清晰地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兄弟,你们明天可能就见不着我了’。”宁曙光的同事高建伟神情悲痛,“在一起工作8年了,我怎能舍得下他啊。”
6月7日上午,宁曙光遗体告别仪式在烟台福山区殡仪馆举行。
闻讯赶去的同事、战友和辖区乡亲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这位优秀民警作最后的告别:“老战友,一路走好!”“我最亲爱的兄弟,一路走好!”……
上万网民在网上阅读消息留言,表达哀思、敬意:“人民警察,人民永记!”“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最终一次签名
一张《爆破作业现场检查表》列出29项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年6月5日;检查人员:宁曙光。这是他此生最终一次签名,见证了他的尽忠职守、履职尽责。
今年,宁曙光负责的片区有三个高铁施工现场。于是,他每天便多了一项工作,就是准时到达作业现场,按照清单逐一进行检查登记签字并监管爆破。
“放炮一天,他就在现场靠一天,无论爆破作业持续到多晚,他都坚持任务完成后才离开。”潮水派出所所长张瑞涛说,5月的一天,爆破施工临时中止,可炸药已经入洞,宁曙光立即组织相关单位拆除炸药和雷管,“这项工作比安装时还得细心,拆除回收必须确保数量和重量与下药时记录数据完全一致。就这样,他一炮炮查验下来,从下午3点忙到第二天上午9点,彻夜未眠。”
同组的辅警王波回忆,宁曙光就是这么“较真”,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糊弄”两个字,他总是强调自己是第一关,绝不能出问题。
把牢“第一关”,从同事们的口中,我们听闻了这样2个“一厘米”的故事。
落实安保措施“最后一厘米”。从3月开始,潮水派出所辖区78个村陆续进行“换届选举”,宁曙光坚持每天早晨5点多到所,6点前到岗,一直忙碌到下午两三点,甚至顾不上吃午饭。此外,还要负责校园安保、消防安全检查等。“他已习惯了连轴转,没有时间调养身体,在短暂休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宁曙光被同事们称为“铁汉”,跟着他的辅警有怨言时,他总是回一句“上级有要求,得靠咱落实”。
杜绝安全隐患“最初一厘米”。作为一名优秀社区民警,宁曙光深知“隐患就是事故”,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给自己定下个目标——“排查全覆盖、隐患全清零”。他用一个月时间,把辖区重点目标单位、涉危涉爆场所等家单位全都走了个遍,先后建立行业场所基础档案份,检查行业场所家次,排查隐患处,整改到位率%。
把使命任务看的比自身还重要,宁曙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奉献,直至6月5日检查完爆破现场、维持好现场秩序,直至21时许人生中最后一个警情铃声响起,直至出警汇报完工作放下电话的最后一刻……
最平凡的初心
宁曙光,年入伍,特种兵出身的他,身披橄榄绿,手握钢枪,用青春扎根军营报效祖国人民;年从“沙场”到“警营”,他换上藏青蓝,情系百姓,用生命写就人民警察的赤胆忠诚。
8年民警生涯,宁曙光的履历分为两部分,4年案件民警,4年社区民警。可无论从事何职,他一直激情地战斗在基层一线,一直践行着那份毫不减退的为民初心。
刚到派出所,宁曙光为了办好案件,经常到田间地头找群众取证,边干边学、善于钻研,很快就从一名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成了一名优秀的法制员。四年里,他办理刑事案件余起、治安案件余起、抓获逃犯36名,成为所里办案“第一人”。
从案件岗位转至社区岗位,他收敛那股狠劲,多了一份韧劲。
宁曙光负责的片区,距离城区最远,治安形势复杂。他每天沉在村里,用脚步丈量每个村庄每寸土地,17个村多名群众、余家场所,他摸得烂熟于胸,五十里堡责任区也成为镇上最放心的片区,每次综合考核中总是排名第一。
“宁哥人正直,村民对他印象特别好。”这是群众对宁曙光的高度肯定。宁曙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
3月,一个果农急匆匆要提块钱卖果钱,说儿子欠了信用卡,不还钱人家就起诉,他察觉到是一起诈骗案件,及时阻止。年以来,这17个村实现电信诈骗“零发案”。
5月,辖区一园艺场老汉丢了4只羊,他带领辅警找了4个多小时,最终在苹果园里找到。
去年疫情爆发,他全身心投入到随访排查中,先后核查相关人员信息人、上门随访人次、电话随访人次。
他办事公道,主持正义,总结归纳了“主动靠前、提前介入、及早引导、及时化解”的调解方法和联络员、调解员、督导员“三员”联动模式,成功调解治安案件余起,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余起,当事人满意率达到%。
立足警务责任区“一亩三分田”,宁曙光心里始终装着辖区百姓。年12月,全区组织警务责任区民警比武竞赛,考题“刁钻”:打出一张群众照片,民警要说出其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家庭成员等。50多人的比赛,他取得第二名佳绩,是获奖民警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最高尚的大爱
对工作,宁曙光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对亲人,他只有无尽的愧疚和遗憾。
宁曙光的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父亲已从企业退休,母亲是一名退休教师,一家人都是靠工资生活,没有额外收入,虽说衣食无忧,但也并不宽裕。家里只有一辆车,给妻子上下班开着,他搭同事的车往返蓬莱和开发区,坚持每个月付给同事油费。为了买现在的房子,他还借了同事几万元钱。在这样的条件下,宁曙光仍坚持每年拿出多元帮助辖区困难群众,逢年过节为他们送米、送面、送油,他分包的困难户全部脱贫,真正展示出一名人民警察心有大爱的高尚品格。
宁曙光与父母的住处仅一路之隔,他平时一有空就带着一家三口陪老人吃饭。今年安保实在太忙,他牺牲前,已经连续22天没能回家,这成了老人最大的遗憾。所里民警看望老母亲时,她说了一句催人泪下的话:“你们都太辛苦了,要保重好身体。”
宁曙光爱岗敬业,转业入警8年几乎放弃了正常的节假日。他常说:“群众过节、警察过关”。越是节假日,警察越忙碌,对工作过度“亲密”就意味着对家人越发“疏远”。妻子表示,“单位来了电话,他随叫随到,我周末想和他一起吃个饭,还要提前预约,经常约好了却失约”。他的儿子在他牺牲时,还有10天就中考,他已经答应儿子中考结束后休公休假,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这也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
带着太多的牵挂、不舍与遗憾,宁曙光离开了。他未能亲眼看着儿子走进考场,未能再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一桌丰盛饭菜,未能继续完成他那千头万绪的工作……
曙光,归于热土;曙光,照亮天际。
在宁曙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哪里有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我就战斗在哪里!”
“人民公安为人民”,这是一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
“公安队伍英雄辈出、正气浩然”,这种平凡岗位践初心、甘洒热血写忠诚的故事仍在续写!
记者:姜乾、刘少宁
责任编辑: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