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100岁的杨振宁,和他干的好事视觉志
TUhjnbcbe - 2025/4/25 18:52:00

微博视觉志

作者丨布呐呐

前不久,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

很多人评价:

杨老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其实,他的人生故事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瞩目和传奇。

01

佛洛依德说,

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

杨振宁的童年,

是一段美好幸福的回忆。

杨振宁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

也是最早将西方数学引入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陈省身,华罗庚都出自他的门下。

华罗庚曾写道:

“古人云,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杨师就是杨武之。

杨振宁出生仅10个月时候,

父亲便去美国留学。

此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五年后,

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并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杨振宁便随父母搬进了清华园。

小时候,

杨振宁有个外号叫“杨大头”。

因为他额头比较大,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天庭饱满,

一定是个聪明孩子。

小小年纪,

杨振宁就展现出了自己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天赋。

家里有很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

他都经常会拿来翻看。

有一天,

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宇宙》的书,

他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回家竟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亲虽然把这句话当作是孩童的狂语,

但他坚信杨振宁气宇不凡,必成大器。

于是,在一张照片背后,

父亲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的字句。

在杨振宁的童年时代,

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

但是在清华园里,

杨振宁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时光。

对于那段生活,他曾眷恋地回忆道——

“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都爬过,

清华园里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过。

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

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极大的幸运。”

02

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中国顶级大学,

被迫南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据统计,培养出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多位人文大师和多位两院院士。

那一年,杨武之也举家迁到了昆明,

16岁的时候,

杨振宁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也是那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教员,

他在这个学校里,

一待就是7年。

回忆起那段岁月,

杨振宁说终身难忘。

“那时,正处在民族危亡、

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艰难,日本飞机还不停地疯狂轰炸昆明城。”

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昆明,

杨振宁的家被炸毁,

他拿了把铁锹,翻挖半天,

才从废墟里找到已经被压得变形的书籍。

他抱着那些书,如获至宝。

当时杨振宁和同学都有同样的一种思维,

那就是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拯救意识,

他们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03

杨振宁曾对学生有这样一段寄语:

“有人找到了正确方向,有人却走进了穷途末路,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出结果。所以,我给研究生一句话,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

这番话,

是他求学教训的总结。

在科研的道路上,

他曾经因为选错方向,

过了一段痛苦且焦虑的日子。

年8月28号,

杨振宁远赴美国芝加哥求学。

一开始,他想做物理实验,

因为他觉得实验技能可以对他将来回国更有帮助。

虽然他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储备,

但是做实验对他来说却困难重重。

当时同学之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

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准有杨在场。

那时,氢弹之父泰勒建议杨振宁专心做理论物理研究,

并愿意当他的导师。

从此,杨振宁便走上了理论物理之路。

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

杨振宁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世界著名的数理胜地,

集中着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

在那里,

杨振宁和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爱因斯坦在读过杨振宁的一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

还约杨振宁一起交流。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

杨振宁都觉得引以为豪。

但,也有遗憾,

就是没能和爱因斯坦留下一张合照。

04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那段日子,

杨振宁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理论物理研究上。

年,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打破了几十年宇称是守恒的绝对定律,

在物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这样一个影响如此巨大的理论,

从提出到获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在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更是绝无仅有。

此消息传到中国以后,

国内报纸立即进行报道。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

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两人发去贺电。

有业内人士说,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

今天的理论物理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外界的种种赞誉,

杨振宁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05

除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

比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其中,套用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五位。

除此之外,

杨振宁还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

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张合照,

最能直接反映杨振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中,

他被大家一致推举站在C位,

而之前站在这个位置的人是爱因斯坦。

“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说过:

“如果不是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领域内获一次的话,那么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曾在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曾评价道: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杨振宁始。”

美国权威物理学界对他的评价是,

“杨振宁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富兰克林奖章给他颁奖词写道:

“他的贡献,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必将给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然》杂志曾评选人类千年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家,

里面有我们在教科书中熟悉的牛顿,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巨人,

而杨振宁是其中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

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可以说,

杨振宁对基础物理学的贡献,

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06

年,

杨振宁乘坐法航飞机回到了离别26年的祖国。

为了回国,

他冒着很大风险,历经很多阻挠。

因为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

凡是中国血统,

并且在美国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人,

不准许回国。

回国后,

接待人员让杨振宁列出一份想要见面的人员名单,

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安徽老乡,

他们在清华园里长大,

是中学同学,

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

还一起到美国留学。

两人是同学、朋友、更是挚友。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有美国媒体报道,

有一位美籍物理学家帮中国制造了原子弹。

见到邓稼先后,杨振宁向他求证:

“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的,

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杨振宁迫切想知道一个答案,

因为在他成长的岁月里,

中国由于没有先进武器。

一直被西方欺负,

所以杨振宁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自己做出来的,

他不想中国人再受制于人,受尽百般屈辱。

第二天,

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送来的一封信,

信里说原子弹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那一瞬间,杨振宁热泪盈眶,

他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站起来了,

再也不会被欺负了。

回到美国后,

杨振宁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

在演讲结尾,

杨振宁将此行所见到的巨大变化,

归结为两个字精神。

他说中国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把中国的面貌全变了,

他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07

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

这是父亲在年,

送给他的一句话,

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

自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

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

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

年,

杨振宁担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

他自费美元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整版——《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

敦促两国建交,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他还特意在这封公开信的旁边加了8个字,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细数这几十年,

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太多贡献。

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筹到巨额科研经费,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在清华大学工作二十多年,他个人陆续捐钱万美金,还把自己在美国的房产也卖了。

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策划和资助了CEEC计划(中国学者访问项目),推荐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

不断说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发展,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他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他创办的大名鼎鼎的「姚班」,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曾说,

“在国外,我们讲到杨振宁以及他的成就的时候,

心里都很骄傲。

同时由于他的成就太大,

对我们这一辈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压力在于我们要接近他的水平,

甚至只是做出像他所做的一小部分都是做不到的……”

08

杨振宁百岁生日那天,

他拄着拐杖,身型佝偻,四肢枯瘦,

举着话筒的手一直颤抖。

这样的场景,

让人心里发酸。

多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

不要让他再变老了。

年,

杨振宁在自传集《曙光集》的前言中写道: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

那时候,

他以为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

担心自己没有机会看到了。

但没想到,短短10年间,

国内和世界都发生了惊人变化,

曙光已转为晨曦。

年,他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

杨振宁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

因为它寄托了自己一生的期望。

他曾经还表达了一个心愿:

希望到岁的时候就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在最近的记者采访中,

他说,“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记得杨振宁说过一段话: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

从一个地方开始,

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细数过往,他的人生已经足够传奇。

参考资料:

《杨澜访谈录》:杨振宁归根情缘

《国家记忆》大先生杨振宁家国情怀

新华社:《杨振宁:中国从穷困走到“天亮”,清华有贡献》

光明网:《杨振宁携翁帆发新书:希望到岁出〈天大亮集〉》

中国侨网:《杨振宁自述《我的生平》历数三大幸运与一大遗憾》

观察者网:《杨振宁重游云南回忆“西南联大”往事:我学号是“联”》

1
查看完整版本: 100岁的杨振宁,和他干的好事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