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至,万物苏,鹿城大地春和景明。
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水稻科研基地,这里正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热带水稻和热带大豆即将进入采收期……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四季无冬,艳阳高照,这里种子每繁育一次,就为全国粮食增产埋下新的希望种子。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着“禾下乘凉梦”,和许多南繁人一起,追逐着光和热到这里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年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查看了南繁优质品种样品,了解“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和南繁优质水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对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留下了殷殷嘱托与真切期许。
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扛起“南繁硅谷”担当!
年10月26日上午,在崖州区(城西村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进行的杂交水稻双季晚造测产达到了亩产.36公斤。记者李学仕摄
三亚南繁良种种天下
和春天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里,从机耕道延伸至远处的青山脚下,一千多亩田里,黄绿相间、稻浪翻滚,来自全国的育种科研人员正在田里忙碌,为选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系,守护粮食安全而奋斗着。
年10月26日,这里传出一则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夙愿;年7月,经过70多天的精心管理,这里的15亩大豆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验亩产超过斤,远超出国内平均亩产.5斤标准……
从年在三亚发现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到超级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屡破纪录,杂交育种的成功,一半功劳归于南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让三亚具有发展南繁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年第一批科研人员南下育种至今,三亚南繁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和国家种业的“硅谷”,每年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嘱托,也是坚守!
当虎年春节的钟声敲响时,崖州区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里,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正在玉米地里套袋、授粉。从年12月孤身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以来,程相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他选育、栽培的玉米新品种中有1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国家省部级10项),其中“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繁育种的开创应用,能缩短农作物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育种周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累计60万人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为“中国饭碗”筑牢坚实底座。南繁热土,孕育良种。据统计,在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时光流逝,60多年来,三亚每年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南繁科研工作者前来开展育种、制种等农业科研工作,屡屡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科研环境改善助力南繁育种
科研不断,育种不停。秋天喜获丰收的土地里,春天又长出了新的绿意。在崖州区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刘波正带领着科研人员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忙碌着。
自年起,刘波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南繁工作。20年来,他目睹了老一辈南繁人几十年如一日为育种科研奋斗的艰辛和成就,也见证了这片热土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年后,我们的基地建成后,我就‘入驻’这里。”刘波说,自那以后,他便告别了在北京、海南两头来回跑的“候鸟式”科研生涯。
“过去,不仅为找地搞科研育种烦恼,还得愁吃住的问题。”为科研人员建设南繁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让像刘波一样的南繁人有了新的归宿。刘波说,随着“南繁硅谷”建设的推进,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南繁育种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
“开荒种地、居住民房。”上一辈老南繁人程相文守着“巴掌大”的田地搞科研育种情景已不复存在。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南繁规划,三亚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旋耕机、无人机、水利、滴灌等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让南繁育种焕发新机。
此外,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保驾护航,如今,南繁的“候鸟”不再迁移,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转变。
这些变化,体现着三亚建设“南繁硅谷”的决心。近几年,三亚还结合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实际需求,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设计,预计今年底完成亩大棚建设,吸引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驻该基地。
搭建平台集聚科研力量
搞好育种,推动种业振兴,是南繁人共同的使命。而今,新一代南繁人有了更高的使命和追求:建设成服务全国、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南繁硅谷”,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新一代南繁人的聚集地。这里,针对南繁科技、深海科技和科教领域重点布局,在南繁科技产业板块发展中,园区围绕多个方面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从育种、播种、田间管理到农资保障,从生产、科研到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领域,“南繁硅谷”的雏形逐渐显现:团队作战、资源共享、攻克难题……
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等仪器排放整齐,科研人员操作着各种仪器,在一次次观察、试验中,记录下一组组翔实的数据。
年,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而后,启动“揭牌挂帅”项目,各路“揭榜英雄”纷纷签下军令状,向76个重大攻关项目发起总攻。
“这是一个共享实验室,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都可以预约来这里做实验。”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实验室打破了各科研单位的边界,围绕着“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设置攻关项目,经费不设上限,分阶段采取“里程碑”式考核,由科研团队攻克难题。崭新的台测序仪、质谱仪等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研究按下了“提速键”,15个科研团队投入到了育种前沿领域科研中。
“有了共享实验室,大家可以运用里面的仪器设备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也逐渐凸显。”杨小锋说,从田间移步至实验室,就能完成科研试验,先进的设备装置,对育种效率提升大有帮助。
平台建起来、项目动起来、人才留下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接连入驻,将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迅速集聚。如今,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春风吹进“禾下乘凉梦”,北纬18度的鹿城,充盈着光和热,也聚满科技力量,新时代南繁迎来新机遇。
南繁瓜果专家林德佩:
种出甜蜜不再“难烦”
林德佩在观察培育中的新品种南瓜。记者李学仕摄
20世纪70年代,海南西瓜、甜瓜并不普及,国内对西瓜甜瓜类水果的育种研究刚刚起步。年10月,时年34岁的林德佩开始了他的南繁生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怀揣着南繁梦,从乌鲁木齐市火车站出发,沿着西安-武汉-广州-海口-保亭-三亚的路线辗转。在前来海南期间遇到台风,盘缠用完了,他找人借了点钱又出发。上岛后,林德佩从海口一路南下,走走停停,耗时十多天才在风雨交加中到达三亚。
来到三亚后,林德佩专门从事西瓜甜瓜类水果和南瓜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同时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林德佩联合团队在三亚培育出了一批品质优、口感佳的新品种西瓜、南瓜等。
回忆刚到三亚时的情况,林德佩这么说:生活条件很艰苦,食堂饭菜少,经常吃不好。为了能吃饱,他只好自己刨地种菜,“开小灶”做饭。
面对早期的艰难,林德佩和众多南繁人一样,靠着“坚持”两个字,靠着开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满腔热情,从食不果腹、筚路蓝缕的艰辛中挺了过来。
“现在生活条件好喽,市面上瓜果蔬菜一应俱全。”林德佩感叹,“这么多年过去,南繁育种条件越来越好,田间水利设施不断改善、科研设备愈发先进……”
“随着南繁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南繁在种植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提高,这些‘难与烦’可以得到控制、减轻、化解。”林德佩说,南繁、农业和种业三者密切相连,其中,种业发展是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期待新一代的南繁人在推动种业振兴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促进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让群众吃饭有保障。
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
天天下地科研攻关
程相文在试验田间为玉米授粉。记者李学仕摄
又是一年南繁季,许多南繁“老面孔”如约而至,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是其中之一。在三亚的58年南繁生涯中,他超过一半的时间住在农民家里。起初,开荒、播种、施肥、收获都得亲自上阵,还得往返十多里到公厕挑粪施肥,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南繁人广为流传的这句话,是过去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有一次,我还掉进粪坑里,还好当时几个黎族姑娘把我捞了出来。”在玉米地里,程相文望着眼前的玉米,讲着旧事,不觉哈哈大笑起来。“58年春节不能回家,见不到家人,会遗憾吗?”但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眼前这位老人因为没时间陪伴家人,而几度哽咽落泪。
克服一件件困难,胜利的曙光照在了程相文的玉米地里。他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4个;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国家省部级10项……一项项成就,诉说着他的不易。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程相文依然天天下地。“怎么看也看不够,这辈子就被玉米‘套’住咯!”本来已经退休的程相文,在政府的号召下,又走进了玉米地里。“现在三亚育种条件越来越好,所以我想干到最后一天,干到干不动,才对得起国家和农民。”程相文说。
选育出一系列高产品种的程相文仍在继续科研攻关,致力于选育抗逆性更强、营养成分更高、适合机械化收割的新品种。“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农民都种上咱们国内育出来的种子。”望着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程相文满怀深情地说。
南繁科研工作者贾亚军:
选育“菁品”大有可为
贾亚军在观察植物长势。记者刘琪成摄
近日,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创新研究部,32岁的贾亚军身着白大褂正忙着观察田菁样本,并仔细摆放,让田菁幼苗能获得更多光照。“崖州湾科技城,就像这株茁壮的幼苗,充满希望。作为崖州湾科技城成长过程的亲历者,看到它越来越好,心里挺开心的。”贾亚军说。
年,贾亚军从河南家乡南下,第一次踏上三亚这片土地。初到崖州湾时,那里正起步,看着眼前的一切,贾亚军满眼希望。
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式揭牌,15个院士团队在此开展育种前沿领域科研工作。贾亚军作为引进人才,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的团队,并就任部门主管一职,与众人一起致力于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我们团队目前正在选育田菁品种,这是一种豆科绿肥,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盐碱化的能力。育种成功后,不论是作为饲料,还是用于生态修复,或是用于粮肥间套种绿肥,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贾亚军说。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投入使用,贾亚军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背着材料南北辗转,可以就地开展实验研究。“现在的崖州湾科技城已经具备了顶尖的科研配置,能满足我们目前科研工作中的各种需求。”贾亚军说,以往科研工作者到三亚开展南繁工作,更多的是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条件,但受限于设备等方面原因没办法久留。如今,越来越多种业科研工作者在开展南繁工作时,会考虑到崖州湾科技城的设备优势和学术力量,而选择长居三亚。
随着崖州湾科技城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搭建起辐射全国的农业科研平台,“南繁硅谷”的愿景日益清晰可见。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
穿梭田间“玉”出成果
刘波在玉米地。
3月8日,和大多数时候一样,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穿梭于玉米基地间,收获、晾晒田间材料。
刘波在三亚从事玉米育种管理工作已有20年时间。年起,刘波每年都到三亚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年后便常驻于此,告别北京、海南两头跑的“候鸟式”科研生涯。这期间,刘波见证了南繁基地从茅草屋到公寓楼房、从坑洼的土路到平坦的水泥路、从一片荒地到标准的晾晒场。
“三亚地理位置优越,是开展南繁育种的宝地。”刘波说,“如今,南繁事业蒸蒸日上,南繁科研人员正在源源不断吸收更先进的理念,配置更先进的设备,收获更先进的科研素材。
“玉米育种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顶着烈日下田、频频汗湿是南繁人的常态,但苦中有乐,每培育一个品种时都感觉成就感十足。”刘波说,种子培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刘波认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把现代的气象学、栽培学、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遗传学等学科的优势都运用起来,为植物遗传育种服务,助力种子研究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走向新高度。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