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晚报君
从多位车主的表述中,
记者发现,
他们之所以不走吴衙场-迎枫桥弄-
孔付司巷-凤凰街这条微循环道路,
除了不熟悉路况外,
“不敢走”的最主要原因是怕“进得去出不来”。
邵先生向记者表示:“路(孔付司巷)很窄,旁边又都停了车,能通车的空间很小。”
除了孔付司巷,
吴衙场百步街口也存在这个问题。
记者在现场粗略统计了一下,
吴衙场从百步街到东吴饭店南门口
这一段不足米的小路,
路边的违章停车就有十多辆,
留下的空间仅能供一辆汽车勉强通行。
记者看到,虽然该路口一侧打上了禁止停车的隔离桩,但依然挡不住一些车辆倚着停车桩停靠,占据了本就不宽的路面。剩余的路面仅供一辆汽车勉强通行。
而一些没车的“空位”上,
还放着椅子、自行车等“占位”工具。
百步桥上的一位辅警表示:“这里管不好的,都是居民的车,不让停就和你闹。”“其实也没少贴罚单,一张罚单50元,小区里没有车位的车主认为停在外面的收费停车位,一个小时收8元,费用也不低。”
违停的车辆让不少车主
对微循环小巷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
小巷会车的麻烦也让不少老司机头疼不已。
今天上午9点15分左右,
东吴饭店门口有4辆车准备往西拐进吴衙场。
但此时,吴衙场内,
有一辆车从西往东驶来。
饭店门口的4辆车就只能挨个儿往后退至桥上,
让西往东的车辆开出吴衙场后,再进入巷子。
最后一辆车的车主告诉记者,她对这里的路比较熟悉,走小路是为了躲开十全街凤凰街口的堵点。“十全街不分车道,右转也会被直行的车道挡住,红灯要等好久。”这位车主说,“但走这里有时候也麻烦,就像这样会车会遇堵,还好在路口就看到有车开出来,不然在弄堂里会车就完了,只能往后一点点退出来”。
十分钟后,
一辆黑色凯美瑞和一辆白色哈佛
就遇到了小巷会车的麻烦。
两辆车开到吴衙场中间,谁都没往后退,
想要找个稍微宽一点的地方会车。
两辆车分别收起后视镜,靠路人指挥,
才勉强“贴”着通过。
“这里(吴衙场)平时会有车经过,双向都有,东往西会多一点。每次会车都是麻烦事儿。”旁边一家玉石加工店工作人员说,“好在这条路不长,一头能看到另一头的情况。要是看到有车,就在路口等一下,否则在路中间会车真的很难。”
出路:交通微循环不能是摆设发展公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保护古城风貌,
不搞大修大建的情况下,
建设区域交通微循环体系,
是缓解古城交通拥堵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把苏州古城的背街小巷这些“交通毛细血管”打通后,不但能够分流主干道车辆,还能提高道路的通行率和利用率。
然而,
由于违章停车、双向会车难等问题,
导致不少司机不愿意
把汽车开进这些背街小巷,
部分交通微循环体系“利用率”不高,
没有起到充分疏堵的作用。
十梓街东段(深色部分)堵点手绘示意图。
针对这样的问题,
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巷子里是不能停车的。
“你看有没有停车位,没停车位就不能停,停了就是违法,就要吃罚单。”该工作人员认为,家里没有停车位,买车就要慎重,先要想好车能停哪里。“住在这里不是违停的借口。”
对于小巷会车难这一问题,
不少车主认为,
是否可将小巷设为单行道,
并在路口装上监控,
对闯单行线的车辆进行抓拍。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也有车主提出,
在小巷里实施交通微循环也许是解决
外部道路拥堵问题的“无奈之举”,
“但苏州的这些小弄堂本来是不适合开车的,
车开得多了,会对弄堂造成破坏”。
车主李先生表示,
解决交通拥挤的最好办法,是不开车,
医院、学校这些人流密集的地方。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医院、学校等单位门口的‘最后一公里’,
让百姓方便、快捷地绿色出行,
局部的拥堵问题也许才能有所缓解。”
据悉,
正在建设的苏州轨交6号线将在望星桥设站。
待该条轨交线开通后,
不知能否缓解十梓街苏大附一院附近的
交通拥挤现象。
来源:苏报融媒记者璩介力
商务合作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