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所不知道的清明节竟源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
TUhjnbcbe - 2023/8/6 21:06:00

导语

年的春节,清明节,也许是永远存在我们这一代的国人,记忆里的几个节日。

因为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大家在家度过了不走亲访友,宅在家吗,不串门的,难忘的一个春节。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后,疫情果然在国人的期盼下,无数一线医护人员,专家,志愿者等,和国人积极配合的努力下,出现了胜利的曙光。

在对抗病魔的过程中,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牺牲。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今年的清明节,也因此成为国人抗争的一个历史性纪念。

那么,清明节起源于何时,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01、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在“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的。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据传,周成王年幼时,在与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戏中,削桐叶为圭,说道:“以此封若。”史官听到后马上走过来请成王择日正式加封。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遂封弟叔虞于唐,称为晋。

周成王年幼的时候,一次在跟弟弟叔虞的玩耍时,.用小刀把梧桐叶削成了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的形状,说用这个作凭证,给你分封一下。

一旁严谨的史官听到后马上就来事了,走过来请成王找个日子正式加封,成王说,我开个玩笑罢了。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帝王说话要算数的,于是周成王就封弟弟叔虞在唐这个地方,称为晋国,这就是晋国的起源。

晋国传到晋献公的时候,晋献公宠幸骊姬,生了一个儿子,骊姬于是对王位有想法了,乘机害死了太子申生,并准备对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一起杀了,彻底把对阻挡她儿子王位的王子一一铲除。

重耳得知消息后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间,有次饿的都快死了,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俗称“割股奉君”。

重耳重返晋国取得王位(称晋文公)后,大封功臣,分3等计赏:上赏赏德,次赏赏才,再次赏功。凡为复国战死者为首功,授上赏。如:赵衰、颖颉、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赏封,但唯独没有介子推。在这种情况下,介子推并不言语,领着他的老母隐于绵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内)。

介子推的一个随从看到这种情况,便悬书宫门。书中写道:“有龙娇娇,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处处;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大致意思是,从前有一条龙龙困浅滩,肚子饿的要死时,缺乏食物,一条蛇把大腿上的肉割了,割股奉君,潜龙在渊后,其他的蛇都有居所沃土,唯有那条蛇洞穴都没有,在野外哭泣。

晋文公得知前因后果后,大惊道;“此寡人之过也!”于是便派人寻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后来听说介子推藏在绵上山中,晋文公便亲往求访,找了好几天还是找不到。

这时有人说介子推对母亲很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带母亲逃出来。

晋文公觉得此话有理,就让*士举火焚林。大火烧了3天,介子推始终不肯出来,最后母子相抱,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尸体,非常悲哀。为志其过,改绵上山为“介山”。

因为烧山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时,晋国人为怀念介子推,当时1个月内都不忍生火做饭,尽吃冷食。以后渐减为3天,命为“寒食节”。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三月五日(农历)就被定为清明节。直到现在,农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门前插柳,并祭扫祖墓,以悼死者。

02、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古时候的人们,过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祭祀祖先、踏青、植树、放风筝。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阳春三月,郊游踏青,明媚的春光,艳若桃李,确实是春游的好时光。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表达了国人对祖德似海,宗功如山,对先人的思念。

正因为国人孝字为先的传统,随着历史的沿袭,和人性的使然,使得我国成为一个令世人艳羡的,以孝治国,文明有礼的礼仪之邦,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景仰与尊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全部内容了,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可以在下方留言!

本文系小帅说历史原创,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所不知道的清明节竟源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